无锡锡绣

家乡区县: 江苏省新北区

锡绣编辑
锡绣,江苏无锡地区刺绣的简称。无锡临近苏州,地处锦绣江南、太湖之滨,风光秀丽、人文荟萃,自古就是鱼米水乡,是江苏刺绣的重要产地之一。锡绣早在明朝中叶就作为贡品上奉朝廷,清末民初时则有“不唯国人知之,薄海内外,靡不知之焉”一说。曾一度名比苏绣,当时曾有人指出:锡绣“实比汀绣,苏绣为优”。
目录
1历史
2发展
3比较苏绣
4特点
5文化遗产
6锡绣名家
▪ 李佩黻
▪ 华璂
▪ 华慧贞
▪ 赵红育
▪ 吴鸣文
7获奖情况
1历史
编辑

锡绣最早见于汉代刘向《说苑》所述:“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这段话记载的是:“晋平公派遣使节叔向来吴国访问,叔向由吴国返回山西时,吴国人用装饰富丽的花舫为他送行,在船的两舷,各有五百名送行者,有的穿着刺绣服装,有的穿着锦缎和毛皮的服装。晋平公在位时限为公元前557——前532年,而吴王阖闾徙都苏州为公元前514年,由此可知,这段史料所记载的还是吴国设都于无锡梅里时的事,这说明早在公元前6世纪,无锡地区就已经流行着刺绣技艺。
又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堆沙刺绣兹明尤仲骥妻子余氏所制“早寡保孤、创制堆刺纱绣,此业自给、巧夺天工,曾以充贡,邑人咸仿其法。”可见当时无锡一带的绣技盛况。另外“回文彩绣锦(俗称戳纱绣)”也是当时极有名的工艺品。它采用大折技花纹样,运用挑花绣法,也有把整朵花样缀成方胜格子,形成四方连续。在技法上高度发挥图案艺术的装饰性,显得格外巧妙。还有流行于民间的“挑花绣”,这种绣品在一定部位作方、园、菱、放射等单一意匠图案,或缀成二方连续为带样延展、或缀成四方连续为整幅延展,制作方法是先在料子上用粉线划一个大概结构,然后在既定的部位中运针,优秀的作品全凭作者心细手巧和丰富的想象力。配色有大红大绿的,也由单纯素朴的,各见长处。挑花绣后来逐渐被更为简易的“列针绣”取代,刺绣花样一般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图案,如“吉祥如意”、“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等最为常见,当时的刺绣主要以家庭“女红”的形式存在,品种有鞋头、枕套、帐幔、椅垫、香包、镜袱等等。
2发展
编辑

锡绣早在200多年前即很有名,史志最早记载出现于明代中期。当时盛行的为“十字挑花”和“堆栈纱刺绣”。长时期中,锡绣一直以折枝花卉和图案装饰为主。清朝嘉庆、道光年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江南著名刺绣艺术家丁佩曾寓居无锡,她在无锡生活其间,身居闺阁,长期从事刺绣创作和研究,并利用“绣余清暇”之时不断总结经验,偶有所悟,即执笔纪录,“积久辄成篇帙”后来她将这些刺绣艺术理论整理成书,于道光元年(1821年)出版发行,这就是我国刺绣艺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专著——《绣谱》。在这部九千余字的著作中,丁佩首次提出了“齐、光、直、匀、薄、顺、密”七字诀,总结了中国刺绣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规律,成为后人研究刺绣的理论基础。她还在书中写道:“昔年春日,舟过梁溪,斜照满山,风光成彩”。回家后,立即用“退红绒(浅红劈绒)参以牙色(似浅朱而略带微红),绣成遥山一桁“,只见“山椒新绿成林,溪中碧水鳞次”,连她自己也“顿觉耳目一新”,惊呼:“此画家所未到也”。这一段充满抒情意味的描述,表达了丁佩对无锡秀丽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出无锡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对艺术家的孕育作用。丁佩的刺绣传世作品虽然至今尚未发现,但根据《绣谱》中对其自身绣作的分析,可知她的作品不是一般的实用绣,而是细腻典雅,属格调高雅的观赏绣。丁佩说:“刺绣以针代笔,以绢素为纸,以丝线为朱墨、铅黄。”“取材极约、而用甚广”,同书画一样,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为“闺阁中之翰墨。”所以后人把这类出自闺阁中的观赏绣称之为“闺阁绣”,而“闺阁绣”在近代无锡刺绣艺术史上,一直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
在锡绣艺术发展的鼎盛期,涌现出许多卓越的刺绣艺术家。其中影响和成就最大的,首推华璂。她与李佩黻带领的锡山绣工会成为锡绣的两大流派。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李佩黻在华文川的支持下,在无锡创办第一个民办刺绣教育机构——锡山绣工传习会,自任总教习(后改称会长)。在华文川、王云轩、陈旧村等书画家的协助下,用中国传统的绘画理论来指导绣工创作设计和传授绣艺。在绣稿设计方面,特别注重保持淡雅清丽的江南画风;在绣法上以缠针、列针、散套针为主,但根据物象的需要,也运用切马鬃、打籽、高绣和堆绢等手法,提高刺绣的艺术效果。创立“填色稀铺法”,使大面积的渲染和远景烘托的难题得到巧妙解决。在原有锡绣工艺的基础上,对刺绣技艺进行改良,创造了画书绣结合、富有变格特色的新绣法。绣工传习会设绣工、修身两门课程。她将平时实践经验整理成讲稿,采取授课和讲评的形式,向学员传授刺绣技艺。绣工传习会创办时入会妇女达102人。以后无锡有几所女校增设刺绣科。补工女校首先附设绣工专修学堂,继而志成、学艺、振秀等女校均开设刺绣课,青年女子学绣成风。无锡刺绣从此进入历史上的鼎盛期,形成了“锡绣”淡雅清丽、细云光薄的艺术特色,与“湘绣”、“苏绣”齐名。
1938年,华璂与许频韵合著《刺绣术》。这是继我国刺绣艺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专著——丁佩《绣谱》、沈寿《雪宦绣谱》之后,我国刺绣史上的又一本技法专著。华璂的作品以西洋水粉画、油画为稿本,在以传统中国画为稿本的刺绣界刮起一股创新之风。更可贵的是,她不但在内容上引进了现代绘画的写实风格,在刺绣针法止,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华璂运用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列针”和“琐和针”,打破了传统次绣一味追求平、匀、细、密的死板做法,她放针自由,线条活泼而多变,所用绣线,也是多色绞合,决不拘泥于密针细线,而是粗犷中带有缜密,分外显得洒脱奔放。在色彩方面,她特别讲究明暗层次的安排,巧妙地将数百种色线安排在一个画面之中,利用丝线的色光,真实地反映大自然中的天光、云色、林荫、草丛,给人以和谐的美感。华璂这种自由的运针方法,成为现今盛行的乱针绣法的先导。在其刺绣专著中,特别注重对大自然中光色的研究,并且特别强调新法风景绣的要诀,就是如何通过巧妙的针法,运用绣线丝光的材质美来真实地反映物象的自然美,对锡绣有着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意义。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春,李佩黻、李韵和妯娌创办“锡山绣工传习会(简称绣工会),也是我国最早的民办刺绣传授组织,李佩黻、李韵和是华文川、华文汇弟兄的妻室。华氏弟兄均以善画著称,华氏家族中因善画而列入书画史籍者还有华廷藻、华镜宇、华冀伦、华玉珩等。华玉珩(女)的画,尤为著名,时人称她的画雅致大方,没有闺阁气。华氏一族,名家辈出。他们将民间刺绣工艺与国画理论结合,又吸取了“露香园顾绣”技法,开创无锡刺绣独特的风格。“锡山绣工传习会”的创办影响很大,九年以后北京在唐文治的提倡下,出现了官办的绣工科。
锡山绣工传习会初创时,分设南北二处,一在南门三下塘华氏廷禄阁,由李韵和、张应秀主持。北门泰定桥王敬修堂内由王畹香主持,李佩黻兼任两处总教习(后称会长付会长),集会期南定逢望(阴历十五日),北定逢朔(初一日)。到时会员各带绣品,由教习讲评。创办时入会的现有名册可查的102人,刺绣花样由传习会统一代画发给,酌收工本费。会员所出绣品由教习按价估值,分上、中、下等收购。从此锡绣就以商品形式流通市场。锡绣自以商品形式流通市场后,制作者有经济效益。从事刺绣的妇女逐渐多起来了,以后又推广到四乡。
绣工传习会创立后,无锡有几所女校也曾设刺绣科,如补公女校、志成女校、学艺女校和振学女校都相继开设刺绣学科,青年女子学绣成风,各女校还举行文艺观摩会,将学生的刺绣、图画作品陈列展览,推动刺绣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刺绣技艺也得到了大力推广。绣工会成立后,还自编讲义如《刺绣篇》和《修身篇》,讲授刺绣和修身两种课程,《刺绣篇》分图画、模样、配色、章法、运针、光线、粗细、厚薄、雅俗、精神等十章。这十章总的要求是绣艺必须与画理相融合,倡导绣艺改良、创新,采用江南流派淡雅秀丽的画风,并以多种针法来表达画意形象,提高刺绣的艺术效果,已达到无锡刺绣的独特风格。在绣法上以缠针、列针、散套针为主,但根据物象的需要也运用打籽、高绣和堆绢等手法,提高刺绣的艺术效果。其中尤以创制“填色稀铺法”和“轮廓切马鬃法”,使画稿中的大面积烘染和远景,以加强形象化等难于措手技艺的解决。《修身篇》也分装饰、品行、局量、志趣、交际、运动、服从、职业、恒德、专修等十章,总的是鼓励学员洁身自好、专心学艺、以资生养,反映出一些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在当时来说是比较进步的。由于锡山绣工传习会的努力工作,这一时期无锡刺绣艺术的水平上升很快,进入了历史上的鼎盛阶段。
1908年,锡山绣工会获天津实业劝工场银牌奖,1909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一等金牌奖,获意大利都阆万国博览会金牌奖。清光绪三十四年(1910年)农工商部在南京举办我国“第一次南洋劝业会”无锡绣品获奖牌数居全国之首。除绣工传习会李佩黻、张应秀、赵毓芸、陈少云等20人及荡口华璂获奖外,还有七十八名女学的学生和民间女子的作品获银牌奖,其中无锡县振秀女学十四人、竟志女学七人、金匮县女子职业学校四十一人、金匮县冀中女校四人、金匮县鹅湖女学三人、无锡县一人、金匮县八人。

花枪一壶酒(2014-11-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