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巴州
公元91年(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分宕渠北境置汉昌县;公元505年(北魏正始二年),于汉昌县治置大谷郡;
公元514年(延昌三年),于大谷郡北置巴州。其后州郡更迭,至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改州县,多为二级行政中心。在今巴州镇,置县1895年,建州1233年,设郡125年。梁代后期辖地最宽时,巴州领归化、哀戎、遂宁、义阳、木门、北水、伏虞、义安、隆城、梓潼、东宕渠、新兴、景阳等13郡,梁广、曾口、其章、始宁、平川、义阳、伏强、池川、难江、宣汉、安固、仪陇、大寅、相如、朗池、安汉、汉初、宕渠、绥安等19县,其境域除拥有整个巴河流域外,还南接今南部县,西南有今蓬安全部,并延伸至南充、武胜等,总面积22730平方公里。
2.巴中的解放揭开了巴中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老区人民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畸形发展起来的巴中,使巴中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民国时,巴中只有酿酒、制糖、纺纱、织布、土陶、土纸、铸铧、石印、笔墨等手工作坊。解放后,通过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其后的不断发展,目前已有电国力、煤炭、机械、食品、纺织、印刷、医药、建材、皮革、化工、缝纫、造纸、橡胶、塑料、金属制品等行业30余个。
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巴中人民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巴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巴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食品饮料、建材、丝绸纺织、制药等已发展成为巴中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巴中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极大比重。
3.巴中建市
公元91年(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分宕渠北境置汉昌县;公元505年(北魏正始二年),于汉昌县治置大谷郡;公元514年(延昌三年),于大谷郡北置巴州。其后州郡更迭,至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改州县,多为二级行政中心。在今巴州镇,置县1895年,建州1233年,设郡125年。梁代后期辖地最宽时,巴州领归化、哀戎、遂宁、义阳、木门、北水、伏虞、义安、隆城、梓潼、东宕渠、新兴、景阳等13郡,梁广、曾口、其章、始宁、平川、义阳、伏强、池川、难江、宣汉、安固、仪陇、大寅、相如、朗池、安汉、汉初、宕渠、绥安等19县,其境域除拥有整个巴河流域外,还南接今南部县,西南有今蓬安全部,并延伸至南充、武胜等,总面积22730平方公里。
4.巴州区
解放后,巴中划归达县地区(今达川地区和巴中地区)。1993年7月5日,巴中成立巴中地区。2000年12月28日,经批准巴中撤地设市。始为巴中市。
5.近代巴中
民国初期,曾一度成为鸦片集中产区,吸引外省外县不少客商,带来百货、布匹、日杂用品、金银玉器,城内大小街巷,整日熙来攘往,白马井码头“白日千人拱手(指推船者),夜晚万盏明灯(指船上灯火)”。随后,相继开办的有“复兴和”、“庆丰泰”、“德荣祥”、“信义源”、“衡昌”、“宏大”等商号。
1950年,巴中这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川陕革命苏区城市获得解放,开始新生。
2000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2)巴中市设立巴州区,以原县级巴中市的行政区域为巴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巴州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