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的民俗民风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及变异性等特点。民俗文化所涉及的领域,不外乎语言、行为、心理、传承,四个方面。如过去各种劳动组织,操作的表现形式,和技术特点、耕作习俗、建筑风格,和衣食住行等其他物质民俗、宗教信仰、节日习俗,人的一生所要奉行的各种仪式、各种赛会、民间文学艺术活动等等。民俗依赖于特定的民众群体而存在,流行于民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特定的民众群体成员所共同维护,并对群体中每一个成员具有约束力。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中的多数人,都要接受这个社会群体的民俗的约束和调控。在特定的条件下,民俗规矩有时比法律、政令有着更深刻更广泛的渗透力。由于民俗本身,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累,因此,它不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在今天的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入乡随俗”、“出国问禁”等俗语也都说明了民俗的功能。
宝坻历史悠久,在民间遗有许多风俗习惯,有些属传统文化,道德风尚的传承。这些习俗虽历经历代衍变,但仍民间流传,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随着社会进步,许多旧习俗被摒弃,一些新习俗逐渐形成。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外一些习俗进入境内,对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一定影响。
一、传统节日风俗
春节:又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的民族节日。远古的时候,对“年”就有不同的叫法,最早叫“载”,意为万象更新;到夏代叫“岁”表示新年一至,春天就来了;商代叫“祀”表示四时已尽;到周代才开始叫“年”。所谓“有年”就是好收成,“大有年”就是大丰收。到了汉代,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到南北朝时,将正月初一正式定为“春节”。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了我国采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年。为了区分农历和阳历两个“年”,将阳历1月1日称“元旦”,同时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为“春节”。“春节”这一名称,古时也称“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意在从正月初一的早晨,开始步入新的一年。
有关“年”在民间,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尽管它带有迷离色彩,但听起来也十分有趣。相传,在太古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长着血盆大口,凶残无比,人们叫它“年”。“年”每隔365天的晚上,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因此,人们都要熄灯避灾躲难。一次,有一个“年”到了一家门口,恰巧这家人穿着红衣,点燃一堆竹子取暖,先是一个小孩不当心,把一个盆子碰落在地上,“当啷”一声,把“年”吓了一跳,紧接着然起的竹子又发出“啪啪”爆响,这个“年”因怕响、怕红、怕火而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每到这一天,就敲锣打鼓,和燃放爆竹来驱邪。从此,“年”再也不敢来了。人们高兴地相互串门问好,表示祝贺。因此形成了拜年的习俗。同时,贴红对联来代替穿红衣,放鞭炮、烟花来代替爆竹与焰火等习俗。就这样形成了“年节”,及现在的“春节”。这个传说,现在听起来是感到荒诞,可是,因这种传说是在洪荒年代诞生的,也不足为怪。
明、清两代,宝坻为畿内重镇。三、八集日,腊月初八一过,春节的味道越来越浓。集日普遍进入节日状态,腊月十三集,是进入“春节”第一个大集。备年货之众,可谓人山人海。粮食市唱斗声,声声有韵;牲畜市袄袖内讨价还价,双方面目变化无穷;肉市里人声鼎沸,市中卖货者,棋布星罗;几、案、笔墨、人丛作书、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卖年画者芦棚麟次、摊架相依;鞭炮、蜡烛、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街,各处皆然。腊月十七日是宝坻“年关”三大集之首。这一天赶集人群如流,擦肩磨臂。凡四近境之民,披星戴月,络绎不绝。有推车者,驾马者,载者,携担者,熙熙而至。日出入市,日没而散。腊月二十三日,亦是“年关”的一个大集。比起十七集来则要逊色的多。到腊月二十八日,是“年关”的最后一个集,名曰“穷汉子集”。
旧时,宝坻人将进入腊月,即归入春节时段。从民谚中,也可以了解过春节的过程与情景。一进腊月初一,家家户户用玉米炒爆米花,在炒爆米花时,孩子们高兴的蹦蹦跳跳,有节奏地唱道:“腊月初一炒一炒,银子钱花不了,腊月初一蹦一蹦,又无灾来又去病。”炒米花成为春节的前奏曲。
腊八节:即农历腊月初八,这一传统节日的到来,春节序幕便拉开了。这一天家家户户吃“腊八粥”,以祭祀佛祖。早晨天不亮就吃,腊八粥吃的越早越吉利。意味早吃早收、早平安。在吃腊八粥时,孩子们也会唱到:“谁家的烟筒先冒烟,谁家的高粱先红边。”腊八粥是五谷杂粮,掺入花生、栗子、枣、核桃仁、杏仁、糖等原料,在文火中慢慢煮熟炖烂。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之功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色香味俱佳的腊八粥,已经成为有趣的节令小吃了。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节日气氛进入高潮。民间将其进程编成顺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房土,二十六打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道酉(亦有说糊香斗),三十流油,初一磕头等。
祭灶,是古老的习俗。腊月二十三晚上,给灶王爷送行时,用糖瓜粘住他的嘴,意在”粘住口,不得多言“。灶王像是木板套色印品,多出版于东丰台镇。灶王像有:灶王夫妻双人座,也有灶王独人座。供奉在堂屋灶台上端,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横批“一家之主”。待来年祭灶时揭下焚化,“请”回新的再贴上。
祭灶仪式:二十三晚饭后,全家聚在一起,在灶王神桌上摆好,糖瓜五碗、水一碗、草料一盘,秫秸插的马一匹,贡钱、元宝锞、敬神钱粮一份、香炉、蜡扦等祭器。祭祀开始时,点燃红蜡烛,由男家长主祭上香,依尊卑长幼,男先女后三叩头。待香,烛欲尽时,再行三叩礼(未出嫁姑娘不拜),接下来,将灶王、神马,连同钱粮、草料等祭品放在盆内焚化,儿童放鞭炮,边焚化边祷告说:“灶王爷上天,好话多说,坏话少说”等语。祭灶日也被人称之“过小年”,童谣说:“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今虽不再祭灶,但仍有分食糖瓜的习俗。
二十四、写大字,各户拿红纸,找能写毛笔字的人,求写对联。
二十五、扫房土,是家家户户过春节例行的大事,经世代相传,积已成习。扫除屋内尘埃,还要把家具擦拭干净,撕掉墙上的旧年画,窗上的旧窗花,整理佛龛和财神龛,撕掉焚化旧对联等物。扫房后,全家要洗澡,男剃头,女修发。干干净净,以迎诸神下届,扫除家庭秽、晦、穷诸气,创造洁净的家庭环境,烘托节日气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