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的民风民俗(2)
二十六、打年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贴“道酉”,“道酉”亦作“道有”,民间新年吉祥的符号。道:万物之源;酉:禾谷富裕;有:财富、富裕之意。过年贴“道酉”民俗,始于宋代,因此,才有“腊月二十九,家家贴“道酉”的民谚。过年时,“道酉”贴在各种器物上,是用一种黄表纸砸成小幅黄钱,长三寸,宽两寸,下端剪成两个斜尖,成燕尾形,共砸成九个小圆钱,另用红纸剪成小方块,涂上金粉,再印或写“福”字,贴在上面。过年时,商家的幌子、钱柜;居民的各种器物上,甚至马车、生产工具上都贴“道酉”。后来逐渐演变为,到处贴福字。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为除夕,又称大年三十。人们将这天视为年禧,送旧迎新主要庆典,都集在这一天。 贴春联,又称贴对子。为使宅院充满“纳福迎祥”的新春气氛,人们在腊月二十九日,或除夕早晨开始美化宅院环境,屋里屋外,或器物上贴”福”字,表示吉祥如意,门框贴春联,门楣贴横批,贴上阊裙,门扇贴“门心对”,大门贴门神,作为守护家宅神。 此外,家家在对门口处,贴“出门见喜”;室内贴“抬头见喜”、“宜入新年”、“阖家欢乐”、“人口平安”;躺柜和钱柜上贴“招财进宝”、“黄金万两”;院内贴“满院生辉”;车辆贴“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畜棚贴“六畜兴旺”、或“槽头兴旺”;猪圈贴“肥猪满圈”;粮囤贴“粮满囤”;碾子贴“青龙大吉”;石磨贴“白虎大吉”;灯笼杆上贴“太公在此,诸神退位”。 摆供桌。旧社会,几乎家家常年供奉祖宗、佛、财神、灶王神,要摆四处供桌,如平时不供奉神祇的户,要临时摆天地桌,每个供桌上的供器有香炉、蜡扦、香筒。上供可分三堂或五堂,供品有饭山(将大米用开水捞一下,盛在碗里要满一些,米上再放一些枣即可)、馒头、肉、密供、水果、年糕、年饭等。供财神一般设龛,龛两侧贴对联,“天上金银主,人间福禄神”,横批“增福财神”,供奉观世音菩萨,对联是:西湖三月景,南海一枝春,横批:南海大士。摆天地桌:又称供大纸。除夕下午四时以后,在堂屋或院内摆天地桌,供品与其它供桌同,外加猪头、鸡、鸭三供。二十九糊的香斗代替香炉放在天地桌前,所供奉神码用天地三界十八诸神,或用福、禄、寿三星,财神画像。不论供奉哪路神祇,都放在一个红纸大口袋里,半装半露,夹在神纸夹子上,享受香火。 除夕夜,大年三十晚上至初一凌晨,屋里屋外都要掌灯,院内和大门口墙上,点“爬山虎”灯,院里还要竖一高杆,上挂“天灯”,屋内点走马灯、保险灯等。小孩点上手提灯笼上街,成群结队的打灯笼,还同时唱道:“打灯笼来,转悠悠,今年不收明年收,收的高粱点点红,收的麦子无处盛,好喂!大元宝哎!金马驹家来啦,得了喔嚯!”等等。大点的男孩放鞭炮,妇女开始做年饭包饺子。院内撒上芝麻秸。撒芝麻秸的含义有两点:一是踩碎(岁),二是希望来年的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祭祖,除夕上午,家家都到祖坟烧香、放炮,请祖宗回家过年。三十早上,先将宗亲三代祖匣打开,称之亮祖宗牌位,开始上香摆供。将祖宗请回家后,全家老少分辈叩头。祭祖后,全家吃团圆饭,饭菜丰盛,预示来年丰衣足食。用过团圆饭,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儿、孙,发“压岁钱”。 关于压岁钱有几种说法,只择其一,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里出来,专摸熟睡小孩的脑门,被他摸后就会发高烧,退烧后就会变成痴呆。大人怕“祟”伤害孩子,在除夕整夜亮灯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为了防止“祟来侵扰”夫妻两不睡觉,逗孩子玩。他们用红纸包了几枚铜钱,包了拆,拆了包,到深夜,小孩受不了,先睡着了。这对夫妻将包好的几枚铜钱放在孩子的枕边,这时大人也熬不住,他们也睡着了。小黑妖乘机进屋,用手去摸孩子的头时,突然孩子枕边的铜钱,发出一道金光,吓得祟尖叫着逃跑了。很快,这件事就传开了,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放在枕边,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岁钱”。“祟”与“岁”发音相同,久而久之,就演变为“压岁钱”习俗。进入子夜送祖宗,大门外烧纸放鞭炮。 守岁,传统习俗于晚宴后,拜年之前就不能就寝,谓之“守岁”。整夜为祖先、佛、财神、灶王焚香、续香(取香火不断嗣之意)。男人可以串门,女人不准出门,谓之怕冲神。 接神,到子夜,家家户户要“接神”,摆好供桌,供品。四碗饺子,每碗五个,点燃香烛,由长辈主持。主持人举着点燃的香,到院里向神所在方位叩头,表示迎请。引神进屋,将香插入炉内,再叩头,全家依次跪拜,礼毕化纸钱、放鞭炮。 接神之后,到五更天,化天地纸。全家聚在一起进行团拜,首先到祖宗供桌前,给祖宗牌位叩头。而后,长辈坐在太师椅上或炕上,接受晚辈拜年,行磕头礼。长辈给晚辈拜年钱,然后全家坐在一起,吃五更饺子。 拜年,正月初一为元旦,黎明前家家放鞭炮,表示新的一年开始,初一上午,由男子在村里和族里给长辈拜年,已婚妇女下午拜年。一般见面说些“恭喜发财”之类,吉利祝愿的话,进屋小坐寒暄几语即应告退。从初二开始,人们带礼品到亲戚朋友家拜年,主家盛宴款待。特别是年轻的夫妇,成双或带着孩子回娘家拜年,又称初二是“姑爷节”。 祭财神,正月初二早晨,家家户户和商家都要祭财神。设供桌、摆五供,烧香叩头、焚化纸钱、元宝锞等。大户人家与商家,祭财神讲究排场,用整猪、整羊、鸡、鸭、鲤鱼,谓之“吉庆有余”。祭祀后供品撤下来,主家取肉做馄饨,谓之元宝汤,其余供品赏下人享用。 开市,正月初一到初五,街上各商号上板休市,只有油、盐、粮店,在门板上留小洞,对外营业。初三八点到十点,下半板开市两小时,到初五下全板营业半天,到初七开全市,最为隆重。有掌柜带领全体伙计,给“天地三界十八诸神”上香叩头,然后将诸神、钱粮、香根请到街上焚化,谓之“送神”。这时,锣鼓、鞭炮齐鸣,伙计们用劲摇算盘,用秤杆敲秤盘,店里店外响成一片,取其“响响当当,大吉大利”之意。在热闹的气氛中,拉下事先预备好的门帘,露出贴好的“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红对联,横批“陶朱事业”,开始正式营业。开张后的第一位顾客,如是童男,则预示着买卖常年兴隆,要加倍多给所购货物。 破五节:旧时的传统节日,时在正月初五。是日禁忌繁多:妇女不许串门,谓之忌门,去则以为不祥。这一天不能干活,如犯之,则主本年内遇事破败。相传,“破五”与“泼污”谐音。春节期间,家家都清扫得干干净净,脏水脏土不能乱泼乱倒,要积攒在一起,等到破五这一天再泼出去,意泼污。另一说是:春秋战国时,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在吴国为人质,受尽苦头,后来吴王夫差放了勾践,勾践为复仇,卧薪尝胆,终于强盛起来,于正月初五起兵伐吴灭了吴国。为了纪念”破吴“的胜利,每年这天都要庆祝,久而形成了”破五节“风俗。还有一种说法“送穷土”,这和姜子牙的老婆马氏有关,相传马氏是“破败星”下凡,走到谁家谁家穷,姜子牙封神时,封她一个“穷神”。别的神受封后都有庙宇宅第,谁也不给“穷神”修庙,她就找姜子牙要住的地方,姜子牙说:“明天太阳未出来之前,谁家未起来打扫炕席底下土,你就住在谁家。”姜子牙怕大家受穷,就派“快报通灵神”告知天下,大家怕穷神到家,一家比一家起得早,打扫炕土,并用纸剪成穷神,和脏土一齐倒出去。总之,这一天不吉利,一般不串亲访友,中午必吃大馅饺子,谓之把破破烂烂的东西包进去。意在“捏破五”和“捏小人嘴”,世代相传已成“破五”节习俗。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