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的民俗民风(3)

家乡区县: 天津市宝坻区

宝坻的民风民俗(3)

2008年,清明节被国家规定为法定假日。
寒食节:清明节习俗之一,是禁火寒食。冬至后105天,是清明的前一天,过去称寒食节。谓之寒食,禁火之俗。相传,起于纪念介子推。春秋时,晋文公与介子推流亡列国,子推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不肯出山,抱木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寺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烧死日禁烟火,只准吃冷食。东汉时,春中寒食一月,老小不堪,改为冷食三日。三国时,规定不得寒食。节日还要插“子推燕”,扫墓等俗。人们用面粉和枣泥做饼,捏成燕子状,叫做“子推燕”,用柳条串起挂于门。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得,萧萧风雨人归去。”今民间已将寒食、清明合为一个节日。
过庙节:又称庙会,始于宋代,元明进一步兴起,清代达到鼎盛。后来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庙会又称庙市,是以佛、道、地方文化艺术、城乡物资交流,多元素融合的集市形式,出现的社会活动。庙会中心场地是寺庙,在庙会期间,由各商家筹资,请戏班搭台唱戏,时称野台子戏,有时还要请多台戏,又称对台戏。寺庙周边街道,由商家搭棚布货,且棚连棚形成一条条临时商业街市,诸如布衣、生产资料、日用百货、儿童玩具等,比平时集市要丰富得多。小贩也见空儿插针,摆摊设点儿,各售其货。可以说:“庙会就是一次十足的物资交流大会”。届时,还有民间花会,吹歌的、说评书的、唱大鼓的、跑马戏的、练拳脚、舞枪弄棒的、演杂技的、拉洋片的、卖膏药的、形形色色艺人团体,都粉墨登场助兴表演,增加了庙会热烈气氛。在庙会期间,四里八庄的百姓,都来赶庙会,善男信女到佛前,顶礼膜拜焚香祷告,祈求平安。
由于各地区的庙宇,分布的多少、庙宇的大小,和宗教有别原因,各地过庙的日期也有不同,有过农历四月初一的、四月十五的、四月十八的,宝坻的黄庄,过五月初五。庙会地点,村东南的奶奶庙。北里自沽过四月二十八,庙会地点在村北的积善庵。宛洪桥村过五月初三的庙会。民国以后,由于社会制度的变化,庙会逐渐衰落。但人们过庙的习俗,却一直保留着。每年逢庙会日期全家聚餐过节,子女给父母“过庙”,出嫁女儿回娘家“过庙”。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等。旧时的传统节日,“端”、“初”同义;“五”、“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因“午时”为“阳辰”,亦称“端阳”。宝坻人们将“端午节”俗称“五月当五”。端午节习俗始于战国之际,宋代为表彰楚国大夫屈原,追封其为“忠烈公”,正式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后演化成吃“粽子”、插柳等方式以表纪念。
俗称“善正月”、“恶五月”。因五月气候湿热,多病毒瘟疫,认为这是“邪祟”。将钟馗像挂在堂屋,以示驱邪。除了挂钟馗像外,还要用红纸剪成葫芦、蝎子、蛇、蜈蚣、蟾蜍、爬山虎、公鸡衔蝎等五毒图形,贴在窗户上。门楣上插柳条,艾草、菖蒲、悬于门上以驱毒气。
另外,还要用红纸剪成葫芦挂在门上,相传,唐末黄巢率义军杀富济贫,为避免错杀好人,定下以门上挂葫芦为标记,相沿成俗。
扔灾,端午节前,巧妇用五彩布缝制成小老虎、葫芦、榆钱、葱、蒜等,用五彩线穿起来,于五月初一的早上,缝在小孩衣服的后背上,或挂在胸前,小姑娘们用纸,做成“粽子”或榆钱,缠上五彩线,戴在头上。到五月初五午时之后摘下来,连通窗户上贴的五毒,一并扔到门外,谓之“扔灾”。节日期间,人们要饮雄黄酒,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吃粽子。
2008年,端午节被国家规定为法定假日。
晒衣节:农历六月初六日,旧传统晒衣节。因此时正是盛暑,万物极易霉烂。不论是皇家贵族,黎民百姓都有晾晒、洗浴活动。
相传,此日晒衣衣不蛀,晒书、晒粮不生虫,家畜洗澡不生虱蚤,女人洗发,保一年不垢。故此,老儒破书、贫女敞缦、破衣烂衫都要拿出来暴晒,逐渐形成习俗。
另外,六月十五,凡家有人出门在外的,都要摆平安供,供奉神祇有,关公、财神、福、禄、寿不等。
在六月二十一至二十四日,为“四大红”,即关公、马神、火神、龙王,四红脸神像的诞辰。如这四天都是晴天,主大旱,来年无麦;如四天全阴雨,主当年大涝;如半阴半晴,主当年半收,俗云:“似红不红,八个点就赢”。

琉璃殇未央(2014-11-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