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的民俗民风(4)
乞巧节:亦称“少女节”、“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是“乞巧节”,是姑娘向天上织女乞求智巧的日子,又说是牛郎织女渡鹊桥,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是日早晨,人们出门见不到喜鹊,说它们都给天上牛郎织女搭鹊桥去了。如有雨,则是牛郎织女夫妻见面后,哭出来的眼泪。是日中午,未婚的姑娘注清水于盆碗内,日光下暴晒一二个小时,在水面投绣花针,针浮水面,且映入盆底的针影细长,如针如笔,则说该女“巧”;映影短粗如棒槌,此女主“拙”。针若沉入盆底,则该女“极笨”。传说,是日晚间未婚少女蹲在葫芦架下,可听到牛郎织女说悄悄话。还有姑娘们偷摘人家的瓜果青菜,被主人骂为吉利,然后姑娘们在一起用偷来的东西包饺子吃一顿乞巧饺子完事。在七月七日以之前,姑娘们还做“工夫鞋”,此鞋特别小不可穿用,到“乞巧节”时,都拿到一起相比,看谁做得最好,谁就最巧。
“乞巧节”是我们这个地区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二十一世纪初,已渐被人们淡忘的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被附会为中国的“情人节”,渐显节日气氛。大多为初婚或恋人,情人间互送鲜花、巧克力等礼物,或发短信以示祝贺。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亦称“鬼节”、“孟兰节”。后渐成为佛教、道教的节日。旧时,道士要在三官庙举办道场,祈祷风调雨顺,赐福吉祥。这天早晨,众道士闻鼓上殿,在鼓乐齐鸣中拈香,法会开始,午夜子时完场,特别是晚上法会最热闹。
在这一天,各寺庙任人礼佛敬香。晚上,在村前村后的河流或水坑“立法船”、“放河灯”(亦称荷灯),法船用彩纸糊就,船头绘猛虎图,上站开路鬼,“黑白无常”二鬼,船内十殿阎罗,桅杆挂正面写“盂兰盆会”,背面写“普度众生”的旗子,船后有掌舵鬼、划船鬼数人。船周围设49个灯座,晚上点燃。荷灯用彩纸糊成莲花,低下用一块木板或半个茄子、西瓜、南瓜皮做底托,中心插上蜡烛,点燃后放入水面,任其飘荡,灿若繁星。放到坑池或河流举行这一活动,晚上,千万盏灯随波荡漾,缓缓移动,很是壮观。
近年来,民众于此日多烧冥币等物,纪念逝世亲人。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民间传统的节日“中秋节”。在古代,人们把农历每季每月的十五,分别称为孟、仲、季。因为,八月十五居于秋季的正中,所以称“仲秋”。“仲”即居中,而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又居仲秋之中,故称为“仲秋节”或“中秋节”。中秋节正当秋分,太阳差不多是直射到月亮朝地球的一面,看起来显得又圆又亮。“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夜,独在异乡旅居的人,举头望明月,暗暗地思念故乡和亲人,自然会想到家人的团聚。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两汉时已具雏形,其时在立秋日。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宗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节日里,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之俗。时夜市骈阗、通宵不撤,闾里儿童,手提月饼,连宵嬉戏。清代,中秋之夜,家家外出人员,尽力赶回家过团圆节,祭月,摆上香灯供品,设酒宴,全家团团圆圆,庆祝中秋佳节。并在赏月间,人们观看今夜的晴雨,来推测明年正月十五的阴晴。谚语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月饼,中秋佳节吃月饼的习俗,是中秋佳节的特色。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在很早以前叫小饼或甜饼,它原是祭奉月神的供品之一。亦是中秋佳节以月饼相馈(当地叫送份),取团圆之义。不过,在民间关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却来自元朝。据说,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统治中原时,残酷压迫和奴役人民,而又怕人民起来造反,老百姓家不允许有金属器具。就连菜刀也要十家合用一把,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起义领袖组织人们起来反抗。为了秘密传递通知,在馈送月饼里夹一起义的小字条,约定在八月十五日为起义时间,到中秋之夜,家家掰开月饼,看到传单,一起动手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从此,每到中秋节,亲朋好友相互送月饼,用以纪念这一人民群众的斗争节日。今中秋节仍保留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并与“元宵节”、“端午节”称三大传统节日。通常要接出嫁女儿回家过节,举家吃团圆饭,或晚辈给长辈过节。
2008年,中秋节被国家规定为法定假日。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旧时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五谷飘香。民间素有重阳登高、赏菊、喝葡萄酒等习俗。
民国以后这些民俗渐淡,到了20世纪30年代,只留下老人节的传说。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将该日定名“老人节”。1990年后有关部门,于是日组织离退休老年人看电影、开展书画笔会、太极拳和旅游等活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