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的民俗民风(5)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日为寒衣节,又名“冥阴节”,后人给已亡故父母祖先“送寒衣”。即由纸店买来彩纸,裁成布匹状,纸上印有牡丹花、菊花、蝴蝶为主的种种图案,有的裁成裤、袄状和冥钱,装在包裹里焚化。旧时在厅堂设奠,现在,在傍晚于门前或街道上焚烧祭品。老丧一律不举哀,新丧不送彩衣。
此俗颇为盛行,一些迷信的人于是日焚烧祭物,甚至影响到市容卫生。
冬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早定出的一个。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气候进入到最寒冷的阶段,有“冷在三九”之说。冬至以后,日渐长,夜渐短。旧时,对冬至非常重视,而且有祝贺的习俗。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可见古代对冬至是很重视的。
民间常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耳朵。”每逢冬至节到,家家户户都吃一顿饺子。这种习俗:相传,汉朝末年,有位名叫张仲景的医生,妙手回春,被称为“医圣”。在一年的腊月告老还乡,他看到农村那些穷苦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好多人的耳朵冻烂了,于是在冬至那天,叫弟子们替他行医,搭棚,盘起大锅,专舍“祛寒娇耳汤”给人治疗冻伤。药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放到锅里煮熬,熬好后把羊肉和药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娇耳”,分给就医的人。每人给一碗汤,两个“娇耳”。服用后,觉得全身和耳朵发热。张仲景热心为大家治病,从冬至到大年三十,人们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后来,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一种食品。也就是现在的饺子。久而久之,成了习俗。从此,民间就有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
今宝坻的村民还流传着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