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历史文化钩沉(二)

家乡区县: 天津市宝坻区

萧太后运粮河 宝坻自古河流众多,有“九河下梢”之称。宝坻是北方山海过渡之处、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汇之所,故战事颇多。三国时期,曹操北征乌桓时,曾下令开挖泉州渠,疏浚窝头河,用于屯田运粮。五代时期,后唐大将赵德钧亦曾“开漕运盐”。辽金时期,辽国萧太后下令开挖多条运粮河,沟通了泃河、窝头河、绣针河等河道。从此,宝坻境内河道四通八达,形成了畅通无阻的水系网络,漕运达到鼎盛。至今,宝坻境内还残存着多条古运河河道,民间称其为“萧太后运粮河”。漕运业的繁荣,不仅满足了战争的需要,也大大促进了宝坻经济的繁荣发展。

金顶石幢 经幢是佛教建筑的一种。石经幢为石材建筑,形式与塔相仿,上刻《陀罗尼经》。密宗认为,这种经幢可以镇魔驱邪、护佑太平。
宝坻石经幢位于老城中心最高点,建于辽开泰年间,距今已近千年,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基坛刻有28幅佛教故事浮雕,第三层刻有康熙二十年《重修石幢记》,第四层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总体形像玲珑剔透、比例匀称、线条优美,颇具宋辽风韵。因顶端安有风摸铜(铅铜合金)顶,金光闪耀,有“石幢金顶”之称。“石幢金顶”为宝坻古八景之一。

我爱我(2014-11-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