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祥1931年2月出生在黑龙江省青冈县祯祥镇吉兴村。1947年参加革命,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并荣立大、小战功数次, 1950年10月,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赴朝参战,1951年春,在朝鲜汉江南岸,烈火中勇救朝鲜孤儿的英雄事迹被魏巍写进他的战地通讯,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毛主席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从此马玉祥成为闻名全国的战斗英雄。1958年转业内蒙古通辽,先后任陶瓷社主任、橡胶厂厂长、轻化工局供销公司党支部书记、1984年光荣离休。2002年任科尔沁区志愿军老战士协会会长、2003年任科尔沁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2004年荣获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2005年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会上受到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的高度好评,2007年荣获首届感动内蒙古人物奖。离休二十多年来,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200多场,听众达30多万人次,被誉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典范,著名作家魏巍得知他的事迹后再次亲笔题词:"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在战争年代他是誓言为共和国而战的军人;在和平岁月他是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用一生诠释了一个老兵、一名优秀共产党人、一名老干部,为了祖国的和平稳定出生入死、不怕牺牲、保家卫国、捍卫和平,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隐姓埋名、无私奉献、两袖清风、铁骨铮铮的英雄气节,他的精神通过教科书深深激励和教育着一代代中国人,他就是著名作家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志愿军老战士马玉祥,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马玉祥正是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再次验证了他无愧“最可爱的人”的称号
主要成就
苦难童年 沥练人生
马玉祥祖籍山东省莱州府昌邑县,清末其祖父马万山领着父亲马青山挑着扁担“闯关东”来到东北,到青冈县祯祥镇七排九(吉兴村旧称)时,“开荒占草”已接近尾声,所以千里迢迢扑奔过来,依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祖父年岁大在外面做木匠活、父亲给地主扛活,一家人过着吃不上穿不上的困苦生活。1931年2月13日马玉祥降生在这个饥寒交迫的家庭,马玉祥从小就懂事8岁开始给地主放猪,12岁开始放马,当“半拉子”,几代人只能靠给地主扛活维持生计。
马玉祥的少年时代是在伪满洲国度过的。日本鬼子和伪满警察烧杀抢夺、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对乡亲们残害的情景深深烙在他的脑海,对帝国主义的恨充斥着他幼小的心灵。由于家庭的贫困他没有机会去读书,但他内心懂得了只有打倒地主,建立新中国,穷苦的百姓才能有衣穿,才能有饭吃。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却成为他一辈子奉献他人无私的爱,才有了他奋不顾身冲进烈火中,勇救朝鲜孤儿的
立志参军 保家卫国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946年冬天家乡解放,为了保卫胜利果实,1947年7月年仅17岁的马玉祥毅然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三纵队(后改编为38军)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49年2月在火线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在包围长春,会战辽沈,攻克天津,进军湖北、湖南、贵州、广西等战斗中边走边打,立下赫赫战功。其中立大功两次,小功两次。攻锦州,他衣服和军帽上被炸了5个弹洞;打天津,攻城决战,他冒着枪林弹雨运送炮弹,踩响了地雷,被埋在土里;南下两广,5次遭遇战,他3次挂彩,每一次都是简单包扎后,又马上投入战斗;一次随部队过河,连日的征战使原本就瘦弱的他昏厥在水中,差点儿被河水冲走。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全面爆发。为了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10月25日,马玉祥随38军从集安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第一次战役中参加了著名的“血战飞虎山”战斗,战后所在335团被志愿军总部命名为“飞虎团”;第二次战役中马玉祥参加了著名的“松骨峰战斗”所在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3排7班驻守正面主阵地,战后所在连仅剩下7名同志,马玉祥是松骨峰战斗的幸存者之一;第四次战役中参加了“汉江保卫战”,当时马玉祥是一名轻机枪手,所在部队驻守朝鲜汉江南岸580高地实施阵地防御,那是一场恶战,他所在的连队顶着敌机的扫射和坦克大炮的狂轰滥炸,顽强地打退了敌人潮水般的一次又一次反扑。鏖战3天3夜后,弹将尽,粮已绝,危急关头,他们誓与阵地共存亡,捡拾敌人的枪支弹药,继续战斗,打得敌人鬼哭狼嚎,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战后所在3连100多名官兵仅幸存连指导员、马玉祥和他的一名弹药手3名同志,被誉为“汉江南岸三勇士”。在艰苦卓绝的第四次战役中,马玉祥荣立三等功一次。
勇救孤儿 成为英雄
1951年4月第四次战役结束后,马玉祥被调到连部当通讯员。一天早晨,指导员袁世平叫马玉祥,进屋后指导员介绍说:“这两位首长要采访你,你好好配合!”这是马玉祥与魏巍第一次见面,魏巍与马玉祥在一个山坡上亲切的交谈了三天两夜,魏巍问得很细,你老家是哪的?为啥当兵?特别是闯进火海救朝鲜小孩的事问得更细,一个细节也不放过,一一记录在一个淡绿色封面的笔记本上。才有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中,记录马玉祥烈火中勇救朝鲜孤儿的这段文字: 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日子里,有一天他从阵地上下来做饭。刚一进村,有几架敌机袭过来,打了一阵机关炮,接着就扔下了两个大燃烧弹。有几间房子着了火,火又盛,烟又大,使人不敢到跟前去。这时候,他听见烟火里有一个小孩子哇哇哭叫的声音。他马上穿过浓烟到近处一看,一个朝鲜的中年男人在院子里倒着,小孩子的哭声还在屋里。他走到屋门口,屋门口的火苗呼呼的,已经进不去人,门窗的纸已经烧着。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滚滚的浓烟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我就踹开门,扑了进去。呀!满屋子灰洞洞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哭,看不见人。我的眼也睁不开,脸烫得像刀割一般。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上着了火没有,我也不管它了,只是在地上乱摸。先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小孩的腿,我就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我一看小孩子,是挺好的一个小孩儿啊。他穿着小短褂儿,光着两条小腿儿,小腿儿乱蹬着,哇哇地哭。我心想:‘不管你哭不哭,不救活你家大人,谁养活你哩!’这时候,火更大了,屋子里的家具什物也烧着了。我就把他往地上一放,就又从那火门里钻了进去一拉那个大人,她哼了一声,我就使劲往外拉,见她又不动了。凑近一看,见她脸上流下来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红了,眼睛已经闭上。我知道她不行了,才赶忙跳出门外,扑灭身上的火苗,抱起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
那一年魏巍31岁马玉祥21岁,从此,他们结下深厚战友情谊,直到2008年两位老战友相继去世。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高规格发表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毛主席当天就读了此文,他一边读一边感慨,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并建议其他领导人认真读一读这篇文章。从此“最可爱的人”便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写给“最可爱的人”的慰问信、各种礼品,象雪片一样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飞过鸭绿江,从此马玉祥成为闻名全国的战斗英雄。后来,《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了中学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因为从火海中勇救小孩一事,1952年,朝鲜江原道伊川郡人民委员会特地给他写了一封感谢信,称赞他是“立下了辉煌而伟大功勋的国际主义战士”。现在这封感谢文珍藏在马玉祥纪念馆,发黄的信纸见证着中朝两国人民深厚友谊。
转业地方 支援边疆
1953年7月初,朝鲜战争结束后马玉祥随部队从丹东回国。所在部队驻军吉林通化,马玉祥时任班长,1954年被提升为排长。1955年调到大连旅顺海军基地雷达探照灯营、任雷达站站长、少尉军衔。马玉祥1958年转业到内蒙古哲里木盟通辽市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一直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1958年,即将转业的他并没有回到黑龙江老家,而是响应中央军委“转业地方、支援边疆”的号召,主动要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义无返顾地来到了被称作是“老天无风三尺土,辽河开口没法堵”的内蒙古哲里木盟通辽市。因为他知道,当时举国上下正在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特别缺干部。在通辽,马玉祥先后在民政局、陶瓷社、橡胶厂、建筑社、供销公司等部门工作。在这些单位,无论干哪项工作,他都是身先士卒。
他在当通辽福利化工橡胶厂的厂长时,将只有一栋厂房、没有像样产品的小厂建成了内蒙古东部地区小有名气的橡胶厂。1961年初春,正值新中国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领着大家在野草丛生的荒地上盖厂房、造设备。由于对生产进度和质量不放心,他一个月一个月地睡不上囫囵觉。他在工地上先后晕倒过3次,经常是一边点滴输液一边指挥生产。自然灾害期间,他同工人们一起抬砖、挑土、运煤还兼保管员、质量检查员和打更员,常常扔下年幼的孩子和妻子,吃在厂里、住在厂里,由于工作劳累加上营养不良,他又瘦又黄的脸开始浮肿。当工人们得知他全家都在喝菜粥、吃豆腐渣,劝他凭着自己的功劳证到粮食局去多领二两黄豆,他却坚决不肯,他认为大家都在艰苦的困难时期,自己不能搞特殊。同志们能干的活,我能干;大家能吃的苦,我家也能吃。
廉洁自律 英雄本色
80年代初,马玉祥任轻化工局供销公司党支部书记。每天除了完成份内工作外,还要扫地、打水、倒垃圾,人们称他“勤杂工”书记。改革开放后,他提前退休主动让贤,把位置让给了一位年轻的同志。在位时,他不为名,不为利,仅长工资就让了两次。多少次人们问他:“你是不是《谁是最可爱的人》那篇文章里的马玉祥啊?”他说:“同名同姓的人多了。”有人说:“从你的精神头看太像了。”他却说:“我在向英雄学习。” 工作期间身为单位的一把手,马玉祥一家七口在科尔沁区东郊那间20平米的小房子里足足住了30年,从未提过住房申请。1980年调到轻化工局任调研员。1982年任轻化工业局供销公司党支部书记。1984年光荣离休。在通辽工作期间他隐姓埋名,从不以功自居,默默奉献。就是这样一位闻名全国的英雄人物,却过着外人无法想象的艰苦贫困的生活,大家可能不相信,马玉祥一直到1990年才还清外债。2008年马玉祥去世后,他的家乡青冈县祯祥镇为他修建纪念馆期间,到他家中整理遗物时,没有发现一件像样的家具、衣物,连普通的农村家庭现在都不用的破旧沙发、办公桌椅马玉祥还在用着。虽然马玉祥没有留下过多的物质财富,但他用闪闪的军功章和一摞摞鲜红的荣誉证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老兵、一名优秀共产党人、一名老干部,始终保持着廉洁自律,两袖清风的英雄本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