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姓氏文化的传承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丹阳市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方志,一方之史也;族谱家谱,一族一家之史也;年谱,一人之史也。三者皆为国史取材之资。”族姓之谱,六朝、唐极盛,宋后微,然此重要史料之一。例如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寿数、平均年龄,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学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家谱的重要文献史料价值,可见一斑。
作为中华民族一项全民性文化传承活动,家谱中包涵了非常丰富的文化信息,内容博大精深,成为我国最为宝贵的综合性的文化资源,对今天的历史学、考古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学、法学、人口学、姓氏学的研究都极富资料价值。当然,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家谱的作用首先是为了确认氏族血缘关系亲疏、防止血缘关系混乱,同时也是向族人宣传宗法思想、教化子孙后代的工具和课本,更是维系宗族制度、惩治“违规”族人的一种枷锁。其中不可避免的包含了一些固有弊端和封建糟粕,如有的家族为了提高所谓的“门第”,刻意进行牵强附会、攀龙附凤,有的则出于为尊者讳、为亲者颂的立场,在抑恶扬善的幌子下而故意“隐恶褒善”、弄虚作假。另外家谱中还包含不少封建迷信、专制思想、重男轻女、三从四德、重农轻商等落后观念,这些都是当时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家谱的这种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性质是需加以注意的。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的丹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丹阳境内就有人类活动。丹阳建置始于战国时期,初为云阳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设置的15个县份之一,当时称曲阿,后改名云阳,唐天宝元年(742年),因当时境内生长着众多的“赤杨树”,赤”与“丹”同义,杨”与“阳”谐音,故名“丹阳”,后取“丹凤朝阳”之意,定名丹阳。
秦末汉初,江陵人戎赐任连敖、都尉等职,在攻秦伐项之战中,戎赐因统兵伐敌立有战功,被高祖刘邦封为柳邱侯(八千户)。高后(吕雉)五年(前183年),戎赐让其子戎安国承袭柳邱侯一爵,自己退居淮阴。汉景帝初年(前156年),戎安国之子驸马戎嘉成被封为敬侯。因戎嘉成勤奋好学,才华出众,景帝下诏把先帝(文帝)设在曲阿(访仙境内)之东、嘉山麒麟岗之间贮置册书的册堂封赐给他。从此,戎嘉成就在册堂建住宅,造苍院,砌方井,建有一条驸马街,他营造出一座路平道畅,景色诱人的豪华庄园供家族及其后人世代相居。开辟了戎氏丹阳支,成为册堂戎氏的始祖。西汉初年,刘贾为汉高祖刘邦的堂兄,为汉代开国功臣。公元前206年,刘贾被封为荆王。属地为延陵等江南23城。公元前196年,淮南王黥布谋反作乱,带兵征讨的刘贾战败身亡。此时,朝中突生变故(吕氏专权),刘氏王亲受欺,长子刘文因惊忧而逝。次子刘武逃脱后,徙迁于曲阿(今丹阳)。一为永记父王之封号,二为避仇家追杀,防其踪迹暴露,遂易刘为荆,成为丹阳荆氏的始祖。荆门子贵出旺族,丹阳东南部地区的珥陵、皇塘、导墅的历代荆氏人物对地方的人文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东汉桓帝时(132-167),京兆人韦著为避桓帝徵始卜迁于曲阿延陵。韦著传韦日章,韦日章传韦昭,韦昭(204-273),字弘嗣,史家避晋司马昭讳,改称“韦曜”。三国时期吴国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少好学,能属文,从丞相掾除西安令,还为尚书郎。迁太子中庶子,受太子孙和谕作《博弈论》。

 

紫沁馨(2014-11-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