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昌县境内分布有六座古塔,多为清朝时期所建,古塔形状各异,高雅在10至20多米不等,其中以茨达字塔尤显壮美秀丽,该塔位于茨达乡新胜村,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座北向南,仿楼阁五重檐,辩证角攒尖式。塔身周长16.2米,占地21.9平方米,通高21.8米,砖石结构。第一层有两通碑记,三道功德碑,南面开窗,第二、三层除南面开窗外,其余置烧陶人物浮雕,第四层开窗,北面是人物浮雕,余四方刻有“龙吟虎啸”四字,第五层南面开窗,其余五方刻有“唯有读书高”五字。
石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城南5公里王所乡西南约400米处,属安宁河流域的中段地区。大石墓葬为战国至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某一民族的文化遗存,据文献记载,大石墓可能属当时的邛都人。其构造是在地面上用巨石砌成墓室,有的在墓室上加封土,墓内埋葬人数甚多,年龄、性别各有不同,系多次葬入。王所大石墓群呈三角形分布,墓室基本在地表以下,表面用巨石盖顶。东墓长7.4米,宽3.5米,地表部分高1.4米,墓室盖顶右不全;南墓距东墓50余米,长9米,宽2.8米,地表部分高1.2米,除墓门一块盖顶石移位滚在墓门前外,基本完好,现存盖顶石9块;西墓距南墓60余米,长10.8米,宽3米,地表部分高1米,有盖顶石6块,整齐地排列在一起,保存完好。德昌县境内王所乡、六所乡、阿月乡等乡分布有大石墓,当地人称之为“越鲁坟”,据测定建造时期约为战国至西汉时期,均用巨石镶砌,墓壁石部分出露地表,盖顶石数目不等,墓长10米左右,墓宽3米左右。
大石墓墓顶巨石每块重达数吨或十数吨之重,面积约4至6平方米,因此该墓贸给后人三大迷:石墓的主人是谁?排列有序重达数吨的巨石用什么工具堆砌而成?墓主是什么民族?该民族的兴亡是怎样的?
地址: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城南5公里王所乡西南约400米处
钟鼓楼,始建于清道光18年(公元1838年)。因主街上分别于南北中3处建有 魁阁,此为中魅阁,人们习称为钟鼓楼或中鼓楼。同治2年(1863年)毁于火灾。光(公元1905年)又毁。绪13年(公元1887年)再建,31年今存之钟鼓楼,系宣统2年至民国元年(1910年至1912年)所重建。
由此沿木梯登楼,举目眺望,德昌城郊景物尽收眼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