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病逝于清水县新考(3)

家乡区县: 天水秦州区

成吉思汗六月到达清水县西江,即今牛头河中游。这时,夏主以中兴府长期围攻,渐不可支,遗使请降,惟求宽限一个月献城,成吉思汗答应了。同年七月壬午,即初四日(公历8月19日)病情加重,七月已丑,即十三日(公历8月25日),成吉思汗病逝(也有记载为七月二十的)于萨里川。“萨里”,当为蒙语,其具体位置不详。有人以为在红堡镇西城村,但从地理特征看,这里地势低洼,三水汇流,东汉隗嚣在西城曾被大水所淹,几乎丧命。成吉思汗以数万之众,兼以诸王那颜之皇家行宫断不会于讯期选西城安营扎寨。

成吉思汗在清水约十多天,从病危到逝世七天弥留之际,处理了两件大事。其一,成吉思汗一生诸事皆达,惟一遗憾的是没有亲自征服金国。但其临终遗嘱为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准确地筹划了攻灭金国的战略方针。其二,临终前,再度明确了三子窝阔台为自己的继承人。其后,幼子拖雷监国一年,便集忽里勒台大会,遵照成吉思汗遗嘱,拥戴窝阔台为大汗。

成吉思汗去世后,随行诸王那颜按其生前吩咐秘不发丧,待西夏主如期出城来献,执杀之。成吉思汗灵枢归蒙古途中为保密凡遇生灵一律杀掉。据明代叶子奇的《草木子》记载,成吉思汗初葬时,选一圆木,从中分开,使其中挖空如人形,将其遗体放入埋入地下。这是所谓“干尸”葬法。若以畜皮裹之,且葬在沙漠旱区,则至今遗体应完整无损。

关于其葬地,《草木子》记载:元诸帝陵皆在起辇谷,其国制不起坟垅,葬毕以万骑蹂之,使平,杀骆驼于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祭时,则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 躅悲鸣之处知葬所也。《蒙古源流》记载:(成吉思汗逝世后)因不能请出金身,遂造长陵共仰庇护,于彼处建立白屋八间,在阿拉坦山阴,哈岱山阳之大谔特克地方。若干年后,人们只知道他安葬在“阿尔泰山阴,肯特山阳”这样一个广域的地带。蒙古人为了便于供奉和祭祀,建立了供奉其英灵和遗物的陵寝,即“成吉思汗八白室”。这是极为特殊的适应游牧民族特点的可以移动的陵寝。成吉思汗陵寝的建立,形成了蒙古人“只祭陵寝,不拜陵墓”的习俗。成吉思汗陵成为蒙古永久供奉成吉思汗的圣地,经蒙元及明前期在大漠南北辗转迁徙,自明中叶移到鄂尔多斯已经有四百多年了。至今祭祀、供奉成吉思汗的达尔扈特组织依然完整地保存着。元世祖忽必烈钦定的农历三月二十一、五月十五、九月十二、十月初三四时大祭和每月初一、初三等小祭活动依然按古代蒙古的传统制度沿袭着。

aff(2014-11-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