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历史

乳源瑶族自治县属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地处粤北山区,南岭山脉南麓。境内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世界红豆杉之乡”。

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区西部31千米处,东邻武江区,西连阳山县,南毗英德市,北与乐昌市接壤,西北角与湖南宜章县相依。。乳源地处南岭山脉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全年无霜期312天,年平均降雨量1752mm,年平均日照时数1576小时。地处中亚热带山地,溶蚀高原地貌显著,多峡谷,境内森林、水力、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2227平方千米,总人口20.5万人(2006年),其中农业人口16.5万;瑶族人口2.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2.2%。

乳源的历史: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置乳源县。因县北丰岗岭溶洞产钟乳,穴中有源泉流而得名。

建县前;乳源,秦属南海郡,汉属桂阳郡,三国吴属始兴郡,唐属韶州。

南宋;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划曲江西境乳源乡4里,崇信乡8里;乐昌南境新兴(依化)乡3里,共3乡15里设置乳源县,隶属广南东路韶州。

元代;乳源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

明代;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广东布政司韶州府。

清代;清属广东省韶州府,光绪年间属南韶东道韶州府。

民国;民国3年(1914年)属南韶连道,民国8年属南韶连道韶州府,民国35年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1949年10月9日,乳源解放,属广东北江行政公署(后改称粤北行政公署)。1952年3月,乳源与曲江合并曲江乳源县。1953年5月,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后,恢复乳源县建制。1958年12月,乳源县撤销,合并韶关市,县地为韶关市郊区

1963年10月,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先后属韶关专员公署,韶关地区革委会、韶关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韶关地区与韶关市合并,乳源属韶关市

2000年,乳源瑶族自治县辖15个镇、2个乡:乳城镇、红云镇、必背镇、桂头镇、附城镇、洛阳镇、柳坑镇、游溪镇、一六镇、大布镇、大桥镇、东坪镇、古母水镇、龙南镇、大坪乡、杨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77894人,其中:乳城镇 32355人、附城镇 9359人、侯公渡镇 20856人、一六镇 13620人、桂头镇 22121人、龙南镇 3253人、洛阳镇 4723人、古母水镇 3294人、大布镇 9662人、大桥镇 17200人、红云镇 10303人、东坪镇 5448人、游溪镇 1430人、必背镇 4936人、柳坑镇 5223人、杨溪乡 5839人、大坪乡 3602人、乳阳林业局虚拟镇 1875人、天井山林场虚拟镇 1596人、方洞林场虚拟乡 1199人。

2002年,乳源瑶族自治县辖15个镇(乳城 必背 桂头 一六 大布 大桥 游溪 附城 龙南 洛阳 红云 柳坑 东坪 侯公渡 古母水)、2个乡(杨溪 大坪),106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
2005年4月26日,广东省民政厅(粤民区[2005]21号)批准撤销乳源县侯公渡、附城镇,并入乳城镇;撤销古母水镇,并入洛阳镇;撤销龙南镇,并入东坪镇;撤销红云镇大坪乡,并入大桥镇;撤销柳坑镇,并入游溪镇;撤销杨溪乡、方洞林场,并入桂头镇,从桂头镇划出方洞村委会并入必背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乳源瑶族自治县辖9个镇(乳城、必背、桂头、一六、大布、大桥、游溪、洛阳、东坪)。乳源特产有番薯干、巴西果汁、巴西果、笋干、番薯、冬菇、灵芝、木耳、瑶绣服饰、刺绣制品、瑶山彩石、瑶族特需品、瑶族工艺品、瑶山绿色特产、各种食用菌等。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238478986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64654267
我为家乡代言:乳源瑶族自治县:http://www.wutongzi.com/uc/36024413.html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xiejinhua

xiejinhua(2014-11-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