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是典型的鱼米之乡,餐饮食材非常丰富,餐饮特色极其鲜明。宜兴与浙江省、安徽省相邻。就菜系而言,宜兴属淮扬菜系,逐步地受浙江菜系、安徽菜系,特别是苏锡菜肴的影响,消化、吸收、融合、开拓、创新,因此,宜兴特色菜系兼容了淮扬菜、浙江菜、安徽菜、苏锡菜等菜系的精华。吸收了他们的选料严谨、制作精致、色泽光润、原汁原味、讲究造型的传统做法,同时也根据宜兴食客的口味作了改进。宜兴菜肴口味不似苏锡菜偏甜,而是咸甜适中;色不似安徽菜那样偏浓、浙江菜那样偏淡,而是浓淡相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
太湖浩瀚三万六千顷,跨江浙两省,是江南鱼米之乡的母亲湖。辽阔的八百里太湖中,蕴藏着丰富的水产资源,其中尤以白虾、银鱼和白鱼闻名于世,人称“太湖三白”。
“三白”当中会有“一银”?
汉语里头,银和白,常常是一回事,比如银发和白发。银色和白色基本上属于同种色系,太湖三白当中一定是要有叫“银”的鱼存在,一般人看到的那个叫“银鱼”的鱼,论起颜色来,要比 “白鱼”更白。可是,这却是一个误会:银鱼被捕捞出水面时,它原来的银色会立即变成白色。
“一白”太湖银鱼
太湖银鱼,长二寸有余,体长略圆,形如玉簪,似无骨无肠,细嫩透明,色泽似银,故称银鱼。
春秋时期,太湖就盛产银鱼,宋代诗人“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把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
清康熙年间,银鱼就被列为“贡品”。
据说,当年吴王夫差被胜利陶醉的时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国力稍振,即率兵伐吴雪耻。但久攻吴都而不下,兵乏粮尽,正欲退兵,忽报太湖之中冒出许多小鱼。勾践急令士兵捕而食之,由此士气重振,一举攻克苏城。那些越兵捕食的小鱼就是银鱼。可见太湖银鱼的历史。
二白太湖白鱼
亦称“鲦”,“头尾俱向上”而得名,体狭长侧扁,细骨细鳞,银光闪烁。太湖白鱼又称太湖银刀,相传这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明朝末年,清兵打入太湖,苏州太湖渔民张三带领一帮人与南下的清兵在太湖一带激战,有次还攻入苏州城。一次,张三在湖上与清兵作战时,手臂中箭,手中大刀掉入湖中。他忍住剧痛,弯腰从湖中拾起一把银刀,向清兵杀去,清兵被他的神勇给镇住了,纷纷落荒而逃。张三再一瞧手中,原来是一条银光闪烁的白鱼,这样‘银刀’这个名字就叫开了。”
三白太湖白虾
清《太湖备考》上有“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的记载。
在宜兴,太湖水产主要从城东港上岸,这个港口就在大浦老街附近。因此,在大浦品尝“太湖三白”,等于在太湖岸边吃湖鲜。经朋友强烈推荐,那天与家人一起去了大浦的饭店吃饭,边领略太湖美色,边品尝太湖美食,馆子不大,在大浦老街却小有名气。厨师善于烹饪湖鲜,菜色简单却味道鲜美。
清蒸白鱼,白鱼宜清蒸而能保其真味,红烧则会破坏其鲜味。老板说吃鱼,既要注重方法又重时令,在烹调方法上有蒸、烧、爆、熏等,在时令上有“三月甲鱼四月鲥、五月白鱼六月鳊”。
特意咨询厨师做法,以为很复杂,但却极其简单,将鱼洗净,在鱼身上斜切口,用少许姜、盐、酒腌10分钟;锅烧水,水开将鱼放入锅中。大火蒸8分钟;鱼蒸好,倒掉蒸鱼多出的水分;用生抽、糖、凉白开水兑一碗汁,加热30秒,浇入鱼盘中;撒葱花于盘中,烧热油淋在葱花上即可。
盐水白虾,做法更是简单了,在锅中放水,加入姜片和盐,水煮开之后,放入白虾,再次煮开放黄酒,小火两分钟,把煮好的白虾盛入葱花碗中拌匀。
吃白虾不用蘸料,用手,抓住一把虾须,轻轻一提,拎起十几二十只虾来,“提须拎虾”是吃白虾的一种乐趣。
太湖银鱼羹,首先把姜切丝,香菜切末,香菇切丁,蛋清打散,银鱼用少量的料酒拌匀。然后把姜丝和水烧开。再倒入银鱼和香菇丁,加盐和油。香菜和银鱼调和出诗的意境,最是那一潭翡翠的绿。这次的太湖三白吃的非常满足,最可贵的是老板娘的热情好客,听说我们是朋友介绍而来,还给我们打了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