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傅以渐故宅
傅以渐故宅在北门里路东,聊城人称为“相府”,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第二技术学院(省建材技校)的位置。整个相府占地二十多亩,坐北朝南。相府大门上有康熙御题对联:“传胪姓名无双氏,开代文章第一家”,并有横批:“圣朝元老”。进大门后,就是会客厅,随后便是六排十二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楼房后是四合院,院落两侧是“侧院”。二层楼房在当时的民居中十分少见,可见相府建筑之豪华。现省第二技工学校校址。傅以渐为顺治三年(1647年)清朝开国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正一品),授太子太保,加少保。此故宅为傅以渐后人傅绳勋所建(傅绳勋官至江苏巡抚)。
明清时期的聊城是“科目鼎盛,贤士辈出”之地,被视为鲁西“八股文化”的中心。明清两代录取的山东籍进士共4047人,状元11人,其中隶属于东昌府州县籍者,进士290人,状元3人,仅聊城县就有进士55人,状元2人。一是清廷举行开国后第一次殿试被取为首科状元的傅以渐,二是其殿试试卷被康熙御批为 “字甲天下”的状元邓钟岳。因此也就不难看出其名垂青史的闪光点前者是清廷第一位开国状元因而备受皇上器重。
傅以渐字于磬,号星岩,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公元1609)年,曾入塾馆系统学习儒学经典一从师于当时名儒孙兴等人。因七世祖傅回于明朝成化年间从江西永丰来东昌府(聊城)任冠县令,故定居聊城。傅回出身官宦家庭,本人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且处于浓重的八股文化环境之中,因此,十分重视诗书传家,督责子孙攻读举子之业,学习八股文,每每亲自“口授章旬”,并“引古人及郡先达”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建立功业,故而傅氏家族逐渐形成了诗书传家的传统,代代相继。傅以渐幼年聪明过人,3岁能诵书、五岁熟读经史、十岁工属文,博览群书,勤学不辍,终成大器。由于明朝末年宦官专权,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科场舞弊成风,傅以渐直到35岁仍未取得任何功名。1644年,江山易姓,清廷入主中原,为了搜罗人才,笼络士人,入关的第二年,便恢复科举制度。在顺治二年(1645)迎来了清朝的第一次科考,并乡试中举。翌年,因道路难行,各省举子名籍没有收齐,会试只得从 2月9日推迟到2月19日。会试历时9天,题目是结合实际出的“王道之始也”。傅以渐又顺利过关,并同近四百名贡生于春暖花开的3月15日参加殿试。摄政王多尔衮。第一次代行皇帝之职到重华殿出题,策论题长达五百字,主要是对大清入主华夏以后如何整顿吏治、民风返朴、满汉同心、网罗人才这四方面应答。一日后详卷,再一日传胪,傅以渐在这被世人称为“得人之科”的殿试中得一甲一名,成为清朝的第一个状元,时年37岁。当他荣归故里时.望见“开代文章第一家”的大匾,不由热泪盈眶,30余年的苦读终未白费。
因为是清朝开科后的第一个状元,傅以渐颇得顺治皇帝器重,至1654年(顺治十一年)即升迁为内秘书院大学士。1655年(顺治十二年)加太子太保衔,亲自教授康熙“四书”“五经”、天文、历法、兵、农、漕等中国传统文化和做人的道理,对康熙皇帝从政后的作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傅以渐本人不高且胖,不善骑马,且骑驴。据史书记载:傅以渐“方面丰颐,颏下多髯,伟腰大腹”,居官尚称清廉,“每闻百姓疾苦,若切于身,闾里有义举,必赞成之。自处无异寒素,汲奖后进,惟恐不及,未尝有疾言遽色”。顺治恩准他可骑驴进出午门,有时年幼的康熙为其赶驴。一日此情被顺治皇帝看见,大笑不止。不几日傅以渐接到皇帝亲赐一卷画轴,御笔为他绘制了一副《状元骑驴图》,上题一诗:“云龙山下试春衣, 放鹤亭前送夕晖。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驴如飞。” 这原是宋代苏轼《题云龙山放鹤亭》的一首诗,顺治将原诗中“状元归去马如飞”改为“驴如飞”,赠给了傅以渐。此画为傅氏后人藏于其聊城故居“御画楼”,画苑传为佳话。后来康熙南巡途经聊城,曾到光岳楼北街路东的傅以渐故居凭吊,并为之题写了“相府”、“状元及第”的金字匾额,以及楹联“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横批“圣朝元老”等,并留下了刻有“忠朴清慎”、“文行端良”的“圣旨碑”。
二、邓锺岳故宅
字压天下
邓锺岳故宅即邓秉恒故宅。在今实验小学校址。为清朝湖广荆南道道员邓秉恒(正四品)于顺治初年购置,并加以扩建,曰“邓家公馆”。其院内建有藏书楼,曰“寒香阁”。邓秉恒一生酷爱藏书,藏有大量宋元孤善本和明朝刻本书籍,虽然规模不如“海源阁”,但比“海源阁”藏书至少要早170余年。其院内还建有“问字亭”等。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因其曾孙邓锺岳考取进士一甲第一(状元),其宅院即名“状元府”,门前街道即名“状元街”至今。
老照片-邓秉恒故宅(聊城实验小学).jpg
现在的实验小学
邓钟岳(1674—1748),字东长,号悔庐。今东昌府区人。邓基哲子。他博览群书,尤对《易》、《礼》有深入研究。康熙四十七年(1708)中举人。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邓钟岳进京赶考,殿试结束,邓名列前茅。主考大人将前十名的优秀卷子呈送皇上。请他再从中钦定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康熙看过那邓钟岳的卷子,觉得他的文章并非特别出色。但那一笔字倒是特别出众。细细观看评味、见邓氏笔墨纯正。丰腴而遵健。结构严谨,端庄而秀丽。气势雄浑、神韵超逸。老皇帝登基六十年来,文治武功、甲于天下。满朝文武、学士文人们写好字的可说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但是真要找一名能好过邓钟岳的?还是没有。皇上越看越爱、提起御笔在邓的卷子上批了八个字:“文章平平、字压天下。”并点了他头名状元。
此外聊城城内还有:
任克溥故宅
任克溥故宅在今城内公园园址。为清朝刑部左侍郎任克溥所建,解放后开辟为公园。其院内有一棵千年古槐树(唐槐),几年前枯死。其院内正房曰“松桂堂”,康熙南巡时驻跸聊城,就住在他家中。康熙亲书“松桂堂”额及临米芾“天马赋”,并写了“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本不老,因雪白头”的对联一并赐与任克溥(《清史稿》和《东昌府志》、《聊城县志》均有记载)。
朱延禧故宅
朱延禧故宅在东昌府区古城内的朱府口,有一处被人们称为“老府院”的地方。四百多年前,曾有一位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的朝廷重臣居住于此。晚年时,他因不阿谀奸党,被弹劾贬职还乡,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畸斋”、“遁斋”,显露出不随流俗、不涉世事的风雅情志。他就是史称“朱相国”,世称“朱阁老”的朱延禧。
朱氏家族为聊城鲁西名门望族,有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朱鼎延,雍正癸丑进士清代翰林院编修朱续晫等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