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拉花形成并流传于层峦叠嶂、钟灵毓秀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井陉县境内,是我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它在文化部举办的“群星奖”、中国民协举办的“山花奖”、“中国民间艺术节”等角逐中屡摘桂冠,并远赴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和澳门等地进行文化交流,足迹遍布海内外,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其一,内容的悲剧美。艺术源于生活。在交通闭塞、地瘠民贫、战争频发的井陉,千百年来,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故事频频上演,拉花就是勤劳质朴、坚韧不拔的井陉人民翻山越岭、逃荒谋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苦难艺术,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震撼人心的悲剧色彩,从“拉花”是“拉荒”的谐音中便可见一斑。但拉花悲而不哀、悲而不馁,是井陉人民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呼唤美好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拉花道具中的“伞”寓意“风调雨顺”,“花瓶”期盼“平安美满”,“包袱”则象征“丰衣足食”。
井陉拉花至今仍是当地年节庙会、庆典敬神时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山西梆子不离口,井陉拉花遍地扭”的民间俗语,在当地妇孺皆知。当代拉花把表达欢快喜悦情绪的“快板”融入了音乐舞蹈之中,用跳跃喜庆的“快板”反衬高亢悲壮的“慢板”,“寓喜于悲”、“悲喜交集”,凸显悲凉、刚劲、豪迈的艺术风格。
其二,动作的内涵美。拉花动作与井陉地理环境和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女角“丑婆”基本动作“拨林上山步”,用前俯后弓、拧肩撇脚等简洁凝练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小脚女子在荆棘丛生的坎坷山路上艰难行进的姿态,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雁南飞”通过肩部和手腕的起伏动作,形象地模仿了大雁展翅高飞的形态;“拉弓扇”以拉弓射箭的姿态为素材,勾勒出一幅山乡人民狩猎的生活画面。
拉花动作的雕塑感较其它舞蹈更为强烈,它的每个动作都贯穿动与静、刚与柔、拧与抻的交替迅变过程,运行中一刹那的“停顿”恰如京剧中的“亮相”,让人不禁拍掌叫绝、久久回味。传统拉花有三大流派,概而言之,东南正拉花稳健沉静,庄旺拉花活泼灵巧,南固底拉花(踩跷拉花)如同一幅工笔画,精致优雅、功夫颇深,民间古有“固底拉花一片功”的说法。拉花动作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极其丰富,每看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其三,音乐的深情美。井陉拉花音乐既有河北吹歌的韵味又有寺庙音乐的色彩,它以深沉、强烈、哀婉、悲凉为主要特色,与拉花舞蹈动作的豪迈、刚健风格浑然一体,交相辉映,给观众留下难忘的美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