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村灯会
泮村灯会,又称舞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是水口镇泮村的习俗,也是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民间艺术活动。泮村有48个自然村,1.5万多人口,全部姓邝。各村群众和民间艺人用竹、木和各色彩纸,制成1丈多高的大花灯,装饰精致华美。灯会之日,由各村选出的青壮年组成舞灯队伍,伴以几头瑞狮,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游行到各个村庄。这天,乡民和亲戚朋友云集,村村场场彩旗招展,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男女老幼穿上新衣服,到处是一派节日的热烈气氛.村里村外的人群似潮水一样涌来看热闹。舞灯开始,青年小伙子抬着花灯,在醒狮、旗队的簇拥下,在锣鼓喧天、瑞狮欢舞、鞭炮声中,逐村逐场地舞动,非常热闹。许多在外工作的人、港澳同胞和旅外华侨也专程回乡观赏灯会。这个习俗,相传始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泮村一带都是黑石山,山形似象、狮、虎、牛、羊“五兽”,被称为“五兽地”。明朝洪武元年(1368)邝一声自广东南雄迁到此地立村(龙田里)定居,但多年后仍人丁不旺,百业不振。据说是因五兽中狮子为王,而狮子成天打瞌睡,甚至长睡不醒,其余四兽就乘机到处为害,使泮村乡民灾患频仍。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三,是最不吉利之日,祸患尤甚。邝一声选择正月十三为舞灯日,要泮村所有村庄,四方乡民(外出打工的,也待过了舞灯日才起程),扎起三头巨型花灯,敲锣打鼓舞狮,巡游各村,所到之处,锣鼓声、炮竹声震天动地,以求将狮王惊醒,镇慑四兽,消除祸患,让泮村子孙昌盛.百业兴旺,日子太平。此后,正月十三泮村舞灯,年复一年,流传下来。
龙舟竞度
端午,对水乡的开平人来说是一个热闹的日子。
这一带沿袭着“龙舟结契”的传统。每近端午,水口、龙东、月山、沙冈、杜冈等地相契的龙舟便会轮流当东道主,邀请附近的龙舟到该村作客。每到这一天,被邀的龙舟就会带着全村老少渡河而来,“主人家”则沿河燃放鞭炮,以花红金猪迎接。竞渡以后,“主人家”还在村里大摆“龙舟饭”,筵开百席宴请各路宾客,场面独特而热闹。
网墟盛会
开平河网密布,水上人家众多。这一带被称为“疍家”的水上人家以捕鱼为生,过着独特的水上生活习俗。
据说自明末起,每年农历八月十一日在长沙楼冈圩举办一年一度的网市交易,相沿至今,从未间断。网市前夕,邻近县市如顺德、新会、高鹤、新兴、电白、恩平、台山、阳春、阳江等地的渔民或厂商把织造之网,陆续运到,以待发售。来自外县外省的客户亦结队而至,通宵露宿,拥挤达旦。网具摊档五光十色连绵不断,有大型的网罟缯,有小小的虾笼虾纠,简直成了网的世界。平常清静的小镇热闹非常,尤以上午9时至11时买卖达高峰期,拥挤的程度使人挪一步都感困难。采购者除了本地人之外,还有外县外省的。现在,生产厂家兴起送货上门业务,可把网市成交的货物送到各县各市各省。因而楼冈网市远近闻名。
传统节日
一、春节
与春节相关的活动,过去包括有团年、新年、拜年、迎神灯、接菩萨、挂灯、跳禾楼、开灯、烧炮、散灯等。
(一)团年和守岁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即除夕日,俗称“年卅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准备迎新年,谓之团年。是日,各家各户贴上春联年画,大门门楣贴个“福”字和挂上一串桔子加蒜、生菜,以示瑞气、吉祥、中想合算、生财(菜是财的谐音);杀鸡宰鹅,用以拜天地和祖先;做各种美肴,大多是好意头的菜式,待拜祭过后就关起门来一家人围坐吃“团年饭”。团年饭过后,就是“守岁”,其过程是:大家围坐于厅堂,等候旧的一年最后时刻过去和新的一年到来。长辈会给晚辈一些“压岁”钱,以表示吉利的兆头。
(二)新年与迎新
当除夕晚听到第一遍鸡啼时,就作为新年到来。自此起,迎新年的活动也即开慢起来。迎新活动,是多式多样的:有些小孩就拿着印有“财神”二字的小红纸到各家各户去,边拍门边呼叫“财神到了”,各家主人开门接过小红纸把它贴在大门板上,并给送“财神”的小孩一封“利是”和一些年糕以作酬劳;各家开始忙于制“斋菜”、做“出糍”(用糯米粉裹以白糖搓成圆形),以备祭祀;天色露白,人们就起床梳洗并穿上新衣裳,大家一见面就互道“恭喜”,然后一家大小共同开展公祭活动,摆好祭品分别给天神、土地爷、门官、灶君和历代祖先神位上香点烛叩拜;公祭毕,大家一起吃甜汤圆,以象征好意头,成年人也趁此机会给孩子们派“利是”和说一番良好祝愿。自迎新起至整个春节期间,人们第一次见面就相互拱手作揖,互道祝贺好话,以示迎新祝愿。
(三)开年与拜年
开年,是表示从“团年”到“新年”的禁忌可以解除,有“开戒”的意思。因此,一般人都定年初二日为“开年”日,以利一家人早点避开讳忌。“开年”日,除素食,用全副“牲醴”祀祖祈神,然后一家人一起吃“开年”饭;有些人家,还特以生鲤鱼祀灶神,即用酒将鲤鱼灌醉然后致祭,因生鲤与“生利”近音,故不宰杀致祭,而迷信者还将拜祭过的生鲤投入水中“放生”。
拜年,就是春节期间亲戚朋友的拜访祝贺。旧礼,多在“开年”之后才进行:新礼,已无此拘泥,大年初一就去拜年。在农村,藉拜年而行“去村”之礼(亲戚间携带礼物互相探望),且都是在“开年”之后进行。
(四)其他活动
迎神灯多在初三或初四日进行,内容是将上一年娶妻的新郎的号标贴在村门楼,门楼口挂上走马灯。
接菩萨在初六日进行,由村上男人奏起八音锣鼓到庙宇迎接菩萨回村,将之放在村的灯寮里,让村民祭祀,直至十三日才将菩萨送回原庙宇。
跳禾楼在十二月进行,只在部分村庄成俗,在灯寮或“社稷”前搭起牌楼或祭台,请喃呒开坛祭祀天地,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旺相。
开灯(元宵节)在十五日进行,内容多式多样:食汤圆,以表示吉祥、团圆的好意头;家家户户煮“通心粥”,用的材料是鸡头、鸡爪,据说吃了这粥会聪明伶俐。当晚,村上灯寮内外点亮花灯,各家门楣也点燃灯笼,个别地方还有灯色多种多样并写有谜语,人们可以边看灯色边猜谜语,猜中谜语时立即燃放鞭炮致贺。
散灯在正月二十日进行,其做法是:由祖尝出钱买些猪肉祭祀祖先,然后把猪肉按各家男丁数分掉,表示整个春节活动结束。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日,称为社日,俗称土地诞,又称稷主诞,即古代的中和节。祀土神,亦叫祀土地爷。祀土神,以祈求五谷丰登,故亦称为“祈年”,也有击鼓逐蛟的活动,商家亦以祀土神祈求财运亨通。传说土神是天上神仙派下来把守村庄和水口关,能驱邪逐怪,确保村里人畜平安,故民间极为敬仰。每逢此节,村民做磁、宰杀三鸟,具三牲焚诚拜土神,祈求得到保护。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二日,春耕大忙即将到来,农村人家利用此日敬祀祖先神灵,祈求春耕顺利、风调雨顺。其所用的祭品是乌莲藤叶或艾绒捣碎拌以糯米粉和糖制成的糖圆糍,这种糍品人吃了还可以祛除水湿百毒,有助于人勤耕作。
清明节 古时为春祭时间,作祭扫坟墓活功,简称扫墓,俗称“拜山”。开平地区的扫墓时间,有两种情况,沙塘、苍城、龙胜、大沙、马冈等地多在清明节扫墓,其他地区则在清明节前(一般由农历正月十五日后开始)扫墓。扫墓的祭品,主要有猪肉、烧猪、熟鹅、熟鸭蛋、烧饼、糯米饭、甘蔗、烟洒等,还有仙香、蜡烛、纸钱、纸花、鞭炮等。扫墓回家后,还需拜祭历代祖先,以防漏掉拜祭的先人。共和国成立后,一些机关团体和学校都利用清明节进行祭扫革命烈士墓或纪念碑,祭品以花、鲜花为主。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此节日活动的时间,在开平县有三种情况,一是有些地分按惯例于五月初五日过节,二是有些地方提前于五月初一日过节,三是有些地方称初一为小节,初五为大节。定初一为过节的据说是由于当年躲避兵乱(有人说是土客之争),后沿袭而俗成。此节日的主要活动,一般是包糯米棕、杀鸡以作拜祀,近河的地方加赛龙舟以作纪念。是日,小孩也被鼓励下河洗澡,据说洗了龙舟水便没有“寒水”(疾病)。
乞巧节(又称女子节) 农历七月初七日,相传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之日。人们在初六晚上开展“拜七姐”活动,即俗称“拜仙”或“慕仙”,通常是用菱角、凉粉、水果、蕉、香火等物品拜祭。50年代前,拜祭形式内容更复杂,备好绿豆牙菜、瓜果、米、白布等祭品,布置好祭坛并上搭白布以作“银河”,拜祭时青年女子持扇围于祭坛旁边唱边拜。这天,新出嫁的女子也趁回村看“拜仙”之机与姐妹们相聚。
围香 农历七月三十晚,各家各户燃点仙香于房屋周围,并在家里“擂”芝麻糊。据传此日地藏王上天向玉皇汇报“民情”去了,地面上的妖魔鬼怪就会兴风作浪,甚至会闯进人家作孽,故用此方法以避吓。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较大的节日之一。一些地方杀鸡宰鸭拜祭祖先、神灵,苍城、马冈、龙胜、大沙一带还特制“濑粉”作祭品、餐食(与牛肉、鸡鸭等煲制的汤水混吃)。晚上,家家户户都点上灯火,陈列月饼、芋仔、椰子、柚子、水果等,开始“赏月”。共和国成立前,民间有舞草龙、放孔明灯等活动;到二十世纪80年代起,不少年青人把“赏月”活动移到野外,“赏月”也增加烧烤、卡拉OK等内容。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口,也叫“重九”。重阳节的主要活动是登高和放纸鸢。是日,很多人家在门口插上茱萸(或用柳枝替代),然后结伴一同登高郊游。放纸鸢的时候,人们通常故意将牵线弄断,让纸鸢飞向远方,表示把晦气送走(俗称“放寒水”)。也有的人在“重九”扫墓。
冬至 一般人家煮食糯米汤圆,咸甜随好,叫做吃“冬圆”,此外还吃大红柑以示“冬甘”;有些人家还杀鸡宰鸭或以鱼生作餐。这种种活动,总称为“做冬”。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日,俗称“小年晚”。传说这一天灶神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所行的善恶以求奖罚,因而,各家各户都制作“炒米精”、做菜肴拜祭灶神,为灶神上天作饯行,希望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多说些好话。在小年晚前,各家各户都进行“扫尘”(打尘)活动;在小年晚后,人们就着手准备过“新年”。
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miki
梧桐子的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jiangmen_kaiping.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