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福安是福建省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文化较发达。唐代开闽进士薛令之的诗是境内见诸记载最早的文学作品。宋代,学人荟萃,著述繁多,宋末爱国主义诗人谢翱的文学成就尤为显著。明代,郭文周、黄钏、刘中藻的诗文皆不乏名篇。清代,陈从潮、李枝青的诗文也颇受时人称道。此外,见诸《中国美术家辞典》的福安书画家就有17人之多。民国时期,福安图书馆、民众教育馆先后开办,群众文化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演出活动亦趋频繁。抗日战争期间,戏剧活动尤为活跃。民国32年(1943年),《南方日报》(闽东版)在县内创办后,文学创作活动十分活跃。此间,左联作家刘宗璜的诗文饮誉一时,张白山的小说亦崭露头角,郭梁、黄葆芳的绘画,在海内外占有一席之地。[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境内开办有线广播台,1952年成立广播站,1953年开通农村广播。1959年,县内有图书馆、革命纪念馆、工人俱乐部、影剧院、文化站等文化活动设施26处,电影放映队、剧团、文工团等文化演出团体22个,新华书店8家,拥有1支100多人的文艺创作骨干队伍。文学创作、电影、戏剧、音乐舞蹈和新闻报道各方面均取得良好成绩。1965年,全县313个大队通广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化工作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文物被焚、名胜古迹被毁,文化人受到非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工作重新受到重视,文艺创作日趋繁荣。[20]
1990年,市内拥有400多人的文艺创作骨干队伍。先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福建卷》福安民间故事、谚语和歌谣分卷,有145篇文学作品在地区以上报刊发表,有56件美术作品、62件书法作品、47幅摄影作品在地区以上单位展出和刊登。[20]
截止到2013年,福安市有市体育中心、篮球馆、图书馆、文化馆、畲族民俗馆、影剧院、影视娱乐综合大楼、革命纪念馆、畲族博物馆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场所200多个,其中图书馆馆藏图书14.57万册。福安体育人才辈出,培养了陈新华、郑雪萍、林忠仔、刘招武等体育名将。1992年福安市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荣誉称号。[2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