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开 庄浪梯田
山两代人血汗
庄浪全县总土地面积1,553平方公里,人口43万,耕地114万亩,其中103万亩坡地分布在402国道两旁的山梁丘顶和2553条沟壑中,先辈们留下的荒山陡坡、沟沟岔岔,遇旱地裂,逢雨泥泻。庄浪人穷则思变,建国后,庄浪县委、县政府面对贫困,千方百计寻找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于1964年作出《开展治理坡耕地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的决定》。之后30多年,县委、县政府9次换届、10次易人,但梯田建设的目标未变,步伐未停。
一把铁金欣,一辆手推车,就是庄浪人建造梯田使用的原始工具,移动土方是高强度体力劳动,当时人们生活穷困,多数人还挣扎在温饱线上,体力严重不支,为了赶工,有些身体孱弱者竟累死在田埂上。兴修梯田初期,由于缺乏科学指引,加之黄土高原丘陵地带土质疏松不稳,意外滑坡事故时有发生,有人就这样永远长眠于土方之下。
兴修梯田的高潮阶段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根据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形势,通过实行劳动积累工制度和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兑现补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群众积极性。那时候每逢农闲时节,群众会自觉走向田间地头,挥舞铁金欣锄头,吆喝牲口骡马赶修梯田,常见山坡上彩旗飘飘,深沟里人马嘶鸣,不论男女老少,一个个挥汗如雨,有时候还挑灯夜战,场面非常壮观。
从1964年到1998年,历时34年的梯田建设,庄浪付出了两代人的心血,先后有30人为此献出生命,116人负伤致残,义务投入劳力5670万个,累计移动土方2.76亿立方米,如果堆成1米见方的长堤,足可以绕地球六圈半。截止2005年底,全县水平梯田累计达到98.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5.3%,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三保田(三跑即跑土、跑肥、跑水,三保即保土、保肥、保水)。实现水不出田,土不下山;大灾不减产,小灾保丰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