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古称中山国,其历史悠久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在奴隶社会时期定州已是繁荣地界。于定州京广铁路北侧发现的商朝青铜器,足以证明定州城的古老。春秋时,齐相管仲修筑定州城。中山国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是一个小诸侯国,其前身为北方狄族鲜虞部落,为姬姓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姬姓是周王族的姓。白狄的来历,有说是周文王后裔毕万公的后裔,也有说是来自周文王封给弟弟虢叔的西虢国。鲜虞之得名出自鲜虞水,鲜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于滹沱河的清水河,这一带是鲜虞最早的发祥地。《国语》记载,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郑桓公问话时谈到,成周雒阳四周有16个姬姓封国,6个异性诸侯国,还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蛮、东夷及西北的戎、狄国家或部落集团,其中就有鲜虞。
在战国七雄秦、楚、齐、燕、韩、赵、魏之后,还有一个第八雄,即中山国。古中山国包括今河北石家庄地区,最初是嵌在燕赵之内的一个小蛮夷之国,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同样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魏灭中山和赵灭中山的阶段。
非常值得提出的是,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在二百多年的峥嵘岁月之中,为燕赵的历史抒写了绚丽的篇章。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子民向东越过太行山,定都在诸侯国势力薄弱地带。这个弱小的国家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强敌的不断侵扰,终于在公元前407年被魏国所灭。逃避于大山之中的中山国桓公励精图治,经过20多年抗争,再度出山复兴了自己的国家。此后,中山国逐渐国富兵强,开疆拓土。中山两代君主“身勤社稷”、“忧劳邦家”,自强自立,富国强兵。当时,列国以战车数量衡量国力,中山国被称为仅次于战国七强的“千乘之国”。一个区区小国,承受燕赵等四面包围的强大政治军事压力,边境战争不断,负担巨大的军费开支,在短短几十年之中,经济社会得到如此发展,技术获得如此进步,令人难以想像。这足以说明,即使是小国,只要坚韧自立,励精图治,是能够富国强兵、由弱变强的。中山国生于患难之中,被大国欺凌而变强,为强国占领而又复生,其不屈不挠、顽强自立的精神世所少见。在强国包围之中发展经济、壮大自己,几乎跻身于强国之列,其经济和文化之辉煌令人刮目相看。直到当代,文化大师郭沫若还一直苦苦寻觅中山国的踪迹,在他去世之前,还深深惦念这个历史上的“艺术王国”。然而,以后历代中山王的不思进取,一心追求君王的虚幻体面和奢侈享乐的生活,终于导致灭亡。读史以明世事,作为定州人,实应谨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