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三交也是晋商的重要发源地

家乡区县: 吕梁市临县

在全国人民的印象中,晋中是晋商的发源地和兴盛地。其实,临县三交也是晋商的发源地和兴盛地。在历史的长河中,三交镇也是一颗璀璨的商业明珠。今天,我们临县人民也有必要让世人知道,我们为晋商的名声曾经出过力。
三交镇历史悠久,在北周(公元557—581年)时,该地为乌突、定胡、窟胡三县之交点,故称三交,因此其名字的历史也近1500年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通衢大道,形成了全县的物资集散地,早在隋唐时期就成为临南经济、文化中心。其商业一贯发达,“商贾往来,必出其途”,有冀、鲁、豫、秦、晋南、东路祁平太等地的客商驻地经商,故而形成了一个全省闻名、远及陕北、蒙南的商业重镇。


一、从史料看。据康熙五十七年《临县志》、民国六年《临县志》等文献记载:三交在清康熙时是名副其实的全县的商业中心,临南的侯家圪台、南沟、安家庄等集市均为帮助三交镇商业而设。乾隆年间已有商铺字号百余家,嘉庆时发展到近两百家,道光时有两百多家,同光时期亦约为此数。民国元年,因局势不稳,商民持观望态度,商业有所减退,到民国十七年,据《中国金融-山西卷》调查。有商铺340余家,40年代据晋绥工委调查,三交镇为晋绥边区最大的集市。在浩瀚的商海中,曾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大商号和和商界精英,大商号如:晋源礼、药店万全堂、文兴堂、当铺之王黄际桂等等,商界精英如:张起、李旺山、杜三子、王恩润等巨商大贾。
二、从庙宇戏台看。三交镇旧有寺院一座,官祠一座,庙宇十余座,计有南山寺、三贤候祠、关帝庙、文昌庙、财神庙、大庙、火神庙、弥勒庙、娘娘庙、山神庙、圈神庙、三门洞庙、龙王庙、魁星阁等。过街楼四座,三座位于市渠沟街,一座位于正街。戏台九座,计有南山寺戏台、关帝庙戏台、娘娘庙戏台、市渠沟过街戏楼、财神庙戏台、三门洞戏台、阳坪上鬼戏台、火神庙戏台、圈神庙戏台。一地庙宇、戏台之多可居全省之冠。
三、古居民宅看。今镇区留存古街两条,其中市渠沟古街较为完整。两旁店铺林立,原貌仍在。古巷二、三十条,正街、西街区保存甚为完整。颇为可观的有张家巷古民居,修建于清朝初年,布局为一排五院,外有东西街门。西头第一院为张府院,有街门一座,旧有“都控府”“守御所”“文魁”等悬匾数块;紧接着是倒连垂花门的三座院落再接着为家塾(又名书房院),组内文风可见一斑。整个古建筑布局合理完整,颇具研究价值。李旺山故居民宅,位于本镇当铺巷,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八九座院落连成一片,内精雕细琢,颇具晋商大家风范。另外本镇辖村刘王沟、枣洼沟、杜家圪垛、武家沟各有古戏台一座。杜家圪垛村杜三子故宅,建筑富丽豪华,晋西民居无出其右者。今居处深山,保存完整。孙家沟有很多古民居,最为壮观的为王恩润宅,为十三小院连环套成一大院,整体布局高低错落有致,号称山西最大的四合院。门前有一小瀑布,颇有意境。
四、从碑文记载看。据清嘉庆19年(1814年)三交正坡关帝庙修庙集资碑文名单记载,19世纪初,三交镇的商铺至少已有130多家,从商人员也至少在500人以上。因为有一些商铺可能是没有集资的,也有以个人名义集资的,因此这时的商铺远远不止130多个。
道光15年,三交镇北5公里处的吕家岭改修庙宇,与吕家岭村修庙募捐有关联的三交商铺有76家(以个人名义募捐的除外)。76家商铺中,与嘉庆19年碑记中名称重复的仅有8个,有68家商铺是新出现的。这里除有个别转行改名的外,大部分为新发展起来的商家。推测这时三交的商铺应达200余家,从商人员应有800人左右。
据三交镇西1公里处的枣洼沟村光绪元年维修观音等庙募捐碑记,仅为该庙捐资的商铺就有182家,其中“永”字号有18家。
光绪16年,三交镇约2公里处的胡公村维修文昌庙,与该村修庙募捐人有关的商铺有101家,其中与15年前的三交镇西枣洼沟村光绪元年维修观音等庙捐款碑记中的182家商铺名比较,重复的商家仅有17家,有84家是新出现的。加上个别未捐款的和以个人名字记载的,300余家商铺是足够的。由此可见,三交商业是在不断地发展更新之中。
民国16年,即1927年,三交镇已有货栈、药铺、烟厂、粮店、钱庄、饭馆、当铺、理发铺、染坊等340余家,可以说是生意兴隆,市场繁荣。
南山上的乾隆五年碑有“肃州领疏头人”一语及众多的捐钱人名,从另一侧面说明清朝初期东口归化城未兴起之前,晋商主要活动于甘、肃一带。

高艺菊(2014-11-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