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豆茶又称烘豆茶,江浙一带的汉族传统饮茶习俗。是一道以薰豆为主料,加上其它辅料一齐冲泡而成的茶点。辅料一般为胡萝卜干、桔皮、桂花、芝麻和绿茶叶之类,另有讲究的人家还加入震泽黑豆腐干、扁尖、笋尖或青橄榄等等。
当地人制作熏豆十分讲究。熏豆的烘制是在每年农历"秋分"过后。首先要选上好的嫩毛豆,必须是秋季的晚黄豆,以香粳豆为佳,或当水稻即将成熟时,用一种名为“落霜青”的稻熟毛豆,它鲜嫩饱满,粒大色青,以不太嫩也不太老的为上品;如果是"寒露"前后,毛豆饱满而未老之际,选青毛豆。
先剥出豆粒,清水漂洗去豆衣、边膜,然后将豆粒肉放在锅里用开水煮熟。煮豆的柴火需用早春养蚕的桑树上剪下称为“桑钉”的枝条。
在水煮沸青毛豆半熟时,加适量盐和味精,滤干,捞掉豆衣,之后,摊在铁丝网的筛子上,用炭火焙烘,民间称之为“熏”。
“熏”有两种作用,一是经过烘烤,可以杀菌,并使食品中水分大部分挥发,提高防腐能力;二是能产生一种特别的清香。即成为熏青豆。不可用柴火或煤火,否则染烟火气和煤气。火热忌猛,以文火为宜,并须不断翻拌筛内烘豆,一般需五个小时左右熏烘。
当反复翻动至青豆干燥发出“索索”之声后,青豆水份蒸发微硬,青豆表皮起皱,有香气逸出,即成"熏豆"。这样烘成的薰豆,熟而不焦,酥而不硬,清香可口,余味无穷。
此时,色呈翠绿,嚼之清香软糯,其味鲜美,回味无穷,且开胃生津,老少皆宜。既便于贮藏,又便于携带。农家一般都贮藏于罐内,或用布袋装好,放进土制的石灰窖中,隔年都不会变质。
其实,熏豆茶中只有少量嫩绿的茶叶,更多的是称之为“茶里果”的佐料,其种类繁多,一般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叫熏豆,又名熏青豆。采摘嫩绿的优良品种的黄豆,本地人叫“毛豆”,经剥、煮、淘、烘等多种工序加工而成,后再放人干燥器中贮藏备用。它具有馨香扑鼻、咸淡相宜、和胃益中等特点;第二种是芝麻,一般选用颗粒饱满的白芝麻炒至芳香即可;第三种,民间叫“卜子”,其学名为“紫苏”。熏豆茶中所用的紫苏以野生为上。只可惜目前野生者渐少,多以人工培育者代之。紫苏经炒制以后,不但芳香浓烈,还具有理气开窍、消食和胃的药理作用;第四种为橙皮,是一种产于太湖流域的酸橙之皮。也可用蜜饯中的“九制陈皮”代之,但更多的却由民间自制。他们用桔子皮经煮、刮、切、腌、晒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具有理气健胃之功效;第五种,名为丁香萝卜干,即胡萝卜干。胡萝卜洗净切丝后有两种制法:一以适量的盐生腌后晒干即成;另一种煮熟后腌制,晾干。后者更适宜牙齿不便的老年人食用。
以上五种,是熏豆茶中必备的“茶里果”。一般在冲泡前应以适量的比例调合,装入储存罐中;备用。此外,不少好客的湖州人还根据各自的喜好和条件,在“茶里果”中加入扁尖笋干、香豆腐干、咸桂花、腌姜片等多种佐料。但其中有个原则务必遵循,那就是所放的佐料既不能是腥膻油腻之物,也不能造成茶汤的浑浊。此外,在佐料的搭配上应根据客人的爱好,做到恰如其分,如果嫌淡,还可酌加食盐和味精。待所有的.“茶里果”投放完毕以后,再放上几片嫩绿的茶叶,以沸水冲泡,一碗兼有“色香味形”特点的熏豆茶就可品尝了。
熏豆茶的配制,以烘豆为主,绿茶为辅,有的还佐以其他配料。先将细茶放入茶盅,用95℃开水冲泡,再加放三、四十粒熏豆;也有的把茶叶和熏豆同时放进茶盅,再冲泡开水,这时候茶叶和熏豆就在盅内随着茶汤翻浮飘荡,渐渐沉于盅底,便可品饮。
“熏豆茶”,使茶汤绿中呈黄,嫩茶的清香和熏豆的鲜味混为一体,饮了提神,开胃,还能补充温饱。在湖州(吴兴区、南浔区)的大部分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瓜果豆荚,熏制烘豆,并制成熏豆茶,且把熏豆茶作为正月招待亲友及婚礼宴席的首选饮品。客来可随时取出冲泡,平时既可以当作粥菜,佐酒,小孩子抓一把放进口袋,还是美味的零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