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梁氏文化研究会致力发掘乡贤文化

家乡区县: 清远市阳山县

凝聚乡贤力量 造福乡村建设
开篇的话
如今,全国上下都在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广泛进行主题教育,大力培育传承优良家风、校训、企业精神和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在清远有深厚的底蕴,从古到今,无论是在异地做事创业的贤达还是漂洋过海经商的能人,抑或是外出务工的清远人,对家乡清远都有很浓的故乡情结。贤达能人回乡,带回和传承了乡贤文化,这种乡贤文化也是一种母土文化,它看得见、摸得着、贴近百姓、贴近青少年,如果开发培育和利用得好,是清远难得的道德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此,本报从今期开始专门开设“探寻清远乡贤文化”栏目,以飨读者。从即日起,本报向全市公开征集有关该栏目的新闻线索和素材,请把有关素材资料发至nfqygc@126.com邮箱,线索或素材一经采用,即付稿酬。
“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前段时间,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说,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同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建设美丽乡村。
那么,何为乡贤?传统意义上的乡贤是指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从现实情况看,以姓氏为主线,以乡情为纽带,凝聚在一起的成功人士、道德模范等,他们成长于乡土,渴望奉献故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
挖掘乡贤资源,发扬传统文化
2010年9月12日,经有关部门批准,阳山梁氏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阳山有史以来以姓氏命名的宗族群众组织。2012年5月—6月间,会长梁九胜、名誉会长梁受志、副会长兼秘书长梁祖勤,分别率两组人员,深入全县各乡镇级有关村庄、机关单位进行深入细致调查。
据查,阳山梁氏人口3.3万,分布在13个乡镇的175个自然村,大多是元明清时期和民国抗日战争时期,从福建、江西、韶关、梅州、南海、新会、佛冈、三水、清远、英德等地迁徙而来。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梁氏人才辈出,有厅级干部5人,处级干部23人,正科级干部95人,以及博士、硕士、专家等各方面的人才,为后辈的成长提供了榜样。
4年来,梁氏文化研究会为发掘乡贤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编撰出版了《阳山梁氏文化研究会特刊》、《阳山梁氏人文》和《梁受英诗词选》及出版第一期报纸形式的《阳山梁氏人文通讯》,以多角度、多方面发掘总结了阳山梁氏人文史迹的风貌。
培育时代精神,涵养主流价值
在科学文明的今天,怎么样发扬光大梁氏文化?副会长梁水清表示,应该与时俱进,践行叔鱼公首倡的“忠于事,孝于亲”的祖训,把弘扬梁氏文化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把“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人新时代精神付诸行动,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用传统忠孝文化净化灵魂,用孝悌廉耻的道德规范言行,用文明礼仪的操守点亮人生。
“各地梁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处处都有深厚的乡土乡情。”名誉会长梁德安表示,他们当中有老师、大学生,有文化、有热心的离退休老干部、老知识分子,由他们写村史、或者纪实纪事文章,是他们自我教育、增强恳亲睦族的生动课堂和认识梁氏文化的捷径,起到教育后代的作用。
“文化研究会编撰的报刊,对一些乡贤做了详细的报道,希望用典型的例子激发后人的动力。”研究会秘书长梁祖勤介绍说,如曾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并获博士学位的梁秋华就撰文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以及受邀到30多个国内外知名学府及机构讲学等经历,他坦言自己的成功靠的不是天才,而是立定志向,一步一个脚印独行进取,以此鼓励后辈。
“我们搞文化研究会的初衷,曾设想秉承梁氏传统忠孝文化,把敬老奉孝、奖学助学、扶危济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更好地提高宗亲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梁九胜表示,今后将发动乡贤的力量,准备设立助学基金、敬老基金、济困基金,这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例如今年5月,太平镇白莲片区被洪水浸得很厉害,洪水退后,研究会也到现场帮助有困难的乡亲恢复生产生活。
凝聚乡贤力量,推动乡村发展
在阳山县,美丽乡村的建设得到了广大乡贤的支持,工作走在清远市的前列。例如阳城镇墩背村就是一个典型,该村在的梁氏乡贤积极响应县里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从2012年开始对村容村貌进行大规模改造: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发捐款。高村村党总支书记梁秀犬带头捐款2500元和捐赠价值几万元的30多棵桂花树。墩背村党支部书记梁志强捐款26000多元。在他们带动下,人人出钱出力,文化公园2012年9月开建。
他们自筹资金建设美丽乡村的精神,感动了上级领导,阳山县委书记伍文超非常重视,及时给予了鼓励和支持,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多方筹资40多万元,把一个旧村庄,建设成一个美丽的新农村。此外,还首创了“四不补”(拆旧不补、青苗不补、人工不补、让地不补)的经验,为其他村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副书记梁志强曾到墩背村视察,对该村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又如青莲镇桂岩村,地处边远偏僻,近几年才通公路,以前进村都要翻山越岭,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对此,梁祖勤、梁志谦等外出工作人员经常聚会议论,商量怎样才能改变桂岩村的贫穷落后。
他们决定发动外出工作的宗亲捐款集资,购买水泥沙石,村中的乡亲出义工,兴修水利灌溉田地,使数百亩良田实现旱涝保收。为了整治村容村貌,外出工作的乡贤身体力行,带头集资捐款,做出示范,这样全村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筹集资金十多万元,整治了村前的池塘,地坪和道路,浇灌了混凝土硬底化水泥路,又将村前房屋统一粉饰了白灰水,门前砌筑花基,栽种花卉,竖立村名路牌,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乡贤的带动下,大家自筹资金兴建篮球场、乒乓球台、农村书屋、增设健民康乐设施,开展读书看报和文体活动,农闲和喜庆节日,男女老少各有所乐,改变过去年轻人沉迷饮酒,成年人自顾买马(六合彩),小孩子“冇嘢玩”的状况。文明乡风焕然一新。
■记者手记
新时代乡贤可造福桑梓
从古至今,阳山县梁氏乡贤名士辈出,他们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是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在长期的奋斗中,他们多有成就,并且都怀着浓浓的乡情,不忘家乡。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梁漱溟说:“士人居四民之首,特见敬重于社会者,正为他‘读书明理’,主持风教,给众人作表率。有了他,社会秩序才是活的而生效。夫然后若农、若工、若商始得安其居乐其业。”由此可见,士人在率民为善、使社会秩序尤其是乡村秩序免于无序方面所发挥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
实际上,在这次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阳山的乡贤们就发挥了中坚力量,他们捐钱捐物,带领乡亲改造自己的家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也拉近了乡贤与乡亲们的距离,让乡贤真正成为广受乡亲欢迎和信服的榜样。
乡贤们关注家乡,广泛参与到村民理事会中,这从文化意义上说,也是打通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一个渠道,是构建现代社会治理特别是农村治理的一个良好模式。因此,挖掘乡贤文化、发挥乡贤作用,传播正能量,对农村的建设、和谐有着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

mrshow(2014-11-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