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石寨古村落

家乡区县: 广东省陆丰市

石寨,一部用石头写就的历史;
石寨,一个垒筑传说的古村落;
石寨,一块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
走进石寨,古风扑面,如同翻阅一本神秘的古书……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陈传康教授专程考察了陆丰南塘华山和大安石寨村后,欣然题词:保华山,救南塘;扬石寨风,发展文明社会。


固若金汤名不虚

前有螺河蜿蜒,北有群山耸峙。平畴百里的绿野中,几座小山冈绵绵相连,酷似一只趴着的狮子。一座古寨静卧其上,与北面的千年安陆古县遗址环珠寨遥遥相望这便是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
石寨村是黄姓集居地。座东向西,依山而筑。有着鲜明的古代农业文明和岭南地理文化的特征。从建筑的整体格局,到安全防卫设置,石寨村都堪称一个奇迹。


寨墙周长约700米,高10米,基础部分南石板垒砌,足有3米高,上部分用三合土夯就。墙宽4米,墙体3米以上分内外墙,内外墙之间有2米宽的“马路”。外墙遍设碟口和炮眼。分设东西南北四门,距城门四十米处两旁各设墙头堡。自生自长的平抛(音)诗意盎然地倒悬城墙上,不但让斑驳沧桑的墙体呈现绿色的生机,而且还起了保护的作用,这正是几百年城墙不老的秘诀。


自然人文两相宜

石寨人于明末崇贞年间到石寨创基(1641年)。从石寨村的选址,可以看出石寨先人对“风水”是颇有考究的。
熟谙“风水文化”之道的石寨先人,自然懂得“吉地不可无水”的道理。旧时,在石城的周围有几处泉眼,水流四面环绕缠护,形如“冠带”之势,在“风水学”中,这种水势称为“金城环抱”,被视为大吉的格局。更妙的是让所有的水流都归于鉴湖,于是便有了“四水归湖”、“鉴湖出涨”、“象鼻击湍”等令人称奇的自然景观。
“文房四宝”,常村人津津乐道。
所谓“文房四宝”,是将建筑融于自然之中,组合出这样一幅景观:远处位于陆丰河西境内的法留山峰当“笔”,阡陌交错的竹坑洋成了一格格的“纸”,再加上校内:砚山当“砚”,鉴湖作“墨”,案山成桌,构成了笔、墨、纸、砚、台的意象,喻示天赐文宝,象征人文昌盛,人才辈出。石寨黄氏先祖、曾任梧州知府的黄德星举人所撰写的校联:“法留峰高永作吾侪笔架,鉴湖波暖长供我校砚池”,字迹至今犹存。


励志崇文毓才贤

这是个盛传不衰的传说:
清光绪乙酉科,四位石寨学子随带二位书僮往惠州府参加府试。放榜时,满榜12人中竟有6名石寨人,四文、一武、一贡生,占了“半壁江山“,引起轰动。但怎么又多出两人呢?原来两书僮凭着平时侍读时的耳闻目染,偷偷参加了考试,又居然都榜上有名。有好奇者询问书僮曰:石寨有多大?答曰:寨外6万人,寨内不曾入。其实,这只是书僮的信口开河,生怕因地偏人稀而被外人瞧不起。其实,至解放初,石寨内居民还不足千人。“惠州府试居半榜”的美谈遂流传至今。

龙山脚下,闹市街头。


位于陆丰市东海镇东风区丁厝巷22号的忠贞祠,坐东向西,占地1300多平方米。面前建有照壁,左右建有护祠。分前后祠,中间有一天井,后祠置有黄易塑像。凌罗绸缎下,红爷绿爷分列两边,为其捧砚递笔,煞是威风。建祠时海陆丰尚未分拆,但东海埠已设学宫,故设忠贞祠于此,大概是为方便文武官员拜祭吧。每逢节日及春秋两祭,清廷历任官员必到忠贞祠拜祭,且一到迎仙桥,文官必落轿,武官必下马,然后步行前往,以示敬重。


3分热(2014-11-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