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望山风流千古

家乡区县: 连云港市新浦区

孔望山海拔约123米,东临盐河,毗邻锦屏山,距市区约3.5公里。因孔子曾在此登山望海而得名。孔望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历代文人游客所景仰。
2500多年前,这里属郯地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至今,孔望山山顶上还有一个“问官台”。 今人为纪念此事,在山顶塑起了”孔子望海”雕像。《论语》中还有一段记载,孔子曾经认为东夷不同于南、北、西“三方”,有“仁贵之化”,注重礼仪。所以,他要带弟子子路到东夷居住。东夷首领少嗥的遗墟,就在今天的连云港境内,云台山的锦屏山地区。关于孔子登山望海,海州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当年孔子来郯子国,准备向东夷人传播“礼乐”,即关于礼貌的学问。当时孔望山为大海包围。孔子登上孔望山,看到山下海滩上有无数招潮蟹在不停地挥动大螯,向前爬行。孔子非常惊讶,以为这些螃蟹正在向他挥手致敬。
除了优美的民间传说为孔望山增添了无限神奇外,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世遗级的汉代佛教摩崖造像与石象也让世人为之倾倒和赞叹不已。山上有龙洞庵,唐宋时称“龙兴寺”,环抱于异石厅峰之间,是苏北鲁南一带现存较早的古刹之一,距今约1400多年历史。龙洞庵西崖壁,有一个天然的海蚀洞,古人称之 “龙洞”又称“归云洞”, 历代名人题勒布满了龙洞内外丹崖左右。孔夫子、秦始皇、苏东坡、幸弃疾、石曼卿、赵明诚、李汝珍、林廷玉、林则徐、史树青、步连升、胡耀邦、李岚清、吴官正等众多古今名人皆与孔望山结下不解之缘。汉代圆雕石象堪称世界之最,其艺术价值与咸阳茂陵的霍去病墓石刻齐名。
江苏连云港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东汉桓、灵时期的佛教石刻艺术。它的存在一直是个谜。世人一直认为是孔子及其弟子像,1980年6月,史树青等专家考察后认为,那是佛教题材的早期宗教造像群,开凿的年代为东汉,比敦煌石窟早200年。这一新发现,对我国雕刻艺术史、佛教史和中外关系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海上丝绸路有无,摩崖法相未模糊。相期同上云台路,尽揽瀛洲山水图。”在连云港市博物馆大厅内,史老回忆起与日本著名美术史家宫川寅雄先生论连云港东汉史迹时所作的绝句时,再一次涌现出对连云港的“国宝”的爱戴之情。
浓缩的历史元素,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孔望山的灵魂,也是存在之美。而那清新,雅致的自然环境仍然保持着千年朴素的风范,融入了现代生活,处处透露出和谐与祥和。
在自然景源方面,由于孔望山气候湿润,造就了丰富的生物群落。植被类型有针阔叶混交林、竹林、丘陵低山草丛和人工经济果树林。山上常见树木有麻栎、构树、楝树、桑树、楸树、黑松、赤松、榆树、槐树、柳树、枫树、女贞、玉兰、金镶玉竹、毛竹等树种多达30多种。在山周边的果园多种有桃、苹果、梨、杏、柿、枣、山楂、葡萄等经济树种。人与自然在孔望山共同编织出一幅春花秋果的田园诗画。值得关注的是龙洞庵内有1200年树龄的古柏和800年树龄的糯米茶树,常使游人惊叹不已,为之折服。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是白鹭、灰喜鹊、斑鸠和一些不知名鸟儿及野生小动物们的天堂,也是夏季市民消暑休闲的好去处。清晨登临山顶,北望新浦、海州,都市风光尽收眼底;南观锦屏山、马耳峰,风景如画令人神往。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孔望山就是这样的一座集神奇与朴素,会聚着儒、释、道文化之美的千古名山。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abc.wm23.com/wangbaoting 

我的梧桐子家乡 http://wutongzi.com/kan/jiangsu/xinpu.html 

回忆,假的虚伪(2014-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