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是大辽国景宗耶律贤的皇妃,在公元969年2月17岁时被选入宫,先是立为贵妃,不久因家世显贵且生儿子被册封为皇后。老爹是朝廷的重臣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萧太后名叫萧燕燕,汉名绰,契丹族,生于公元953年,死于1010年,跨了一个世纪,活了57岁。由于辽景宗暗弱且多病,萧太后和他共同执政12年。婚后12年景宗去世,29岁的萧太后成了年轻的皇太后。她抚同景宗长子12岁的耶律隆绪即位柩前,即辽圣宗。按照契丹的惯例由太后摄政,直到辽圣宗39岁,才归政给儿子,加上她在当皇后时和辽景宗联合统治的12年,萧太后主政39年。在这里,我且不说萧太后对大辽国的贡献有多大,也不多说这位巾帼女杰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地位。只想谈谈她与我们宝坻的关系。
萧太后执政期间,宝坻还叫新仓镇,属香河县管辖,作为燕云十六州的一个小地盘入辽三十多年。当时,这个女军事家、政治家的足迹几乎踏遍燕云十六州各地,来宝坻数次。
疏浚萧太后运粮河。为了击败大宋,主政期间,萧太后亲率大军征伐中原。在进军过程中,因需运送粮草,她命属下疏浚了北塘口经蓟运河直达蓟州的主要航道,时称“箫太后运粮河”。大概区位是宝坻县新安镇下曹家口处向北,经玉田县王会村,入蓟县,经太和庄、蒙瞿阝、马龙港、小漫河、直达翠屏山下的翠屏湖这一段。
振兴新仓镇。后唐高祖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赠辽后,新仓正式归入大辽。萧太后主政后,命大将耶律奴哥、韩德让等率大军三次南侵宋地,虏俘大批汉人入辽(单人称虏口、全家称虏户)集中于天津海河以北芦台、丰润、乐亭一带,组织煮盐生产。同时垦荒种地、积粮以供国用。新仓镇之古邕奴县故城遗址秦城成为辽兵驻守看管虏民的中心。萧太后为防止这些虏民潜逃,采纳幽州节度使韩延徽的谏言:“树城郭,分里市,以居汉人之降者。可为其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辽史·韩延徽传》)邕奴古城(秦城)是当时这些降民聚居、婚配、里市(交易市场)的主要据点。从史料上看,萧太后对古宝坻的主要贡献是振兴了以盐业贸易为主导的新仓市场。盐是新仓的经济基础。塞外缺盐,盐税是大辽国的主要财政之源。盐成为辽国之宝。从而不断扩大煮盐生产和盐场的管理,除充分利用旧运盐航道外,萧太后还命人因势利导开凿新航道。将芦台、斗沽、越支(丰润南70里)、济民、石碑(均在乐亭南)各场所煮之盐,全部运往新仓贮存,“榷酤”(征税)后,分发各“引地”(准许发往销售的州县)。新仓成为北方食盐集散地,食盐贸易的最大商埠,成为京东之首(辽时北京称南京),后世誉称宝坻为“京东第一集”,既由此而得名。新仓上升为“镇”,设五品官董其事,足见新仓镇已十分重要,这时新仓镇隶属香河县,也香河县包括今武清县地地域。
留三处遗迹。即“打扮庄”、“梳妆楼”、“经堂庄”。乾隆十年《宝坻县志》卷十二记载:“大宋太宗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萧太后(时28岁)亲临戎马以退宋师,后曾道经于此”。这次是领兵打仗由此匆匆而过。又一次到宝坻专驻是辽圣宗统和十一年(时40岁)。据《辽史·耶律隆运传》载:统和“十一年,丁母发,诏强起之”。又《辽史拾遗》记:统和“十一年秋,后乘驼辇自南京(今北京)起,猎于蓟州之南甸(今青甸洼),幸庚水之南,诏韩德让还”。宝坻之打扮庄、梳妆台、经堂庄等遗迹,就是这位萧太后专为迎诏韩德让还朝时所留。
说起迎诏萧太后,坊间还流传着一段风流佳话呢?萧燕燕年轻时曾许配给汉臣韩德让,但还没有来得及结婚,就被皇帝选为妃子。辽景宗死后,萧燕燕看中韩德让的政治与军事才能,于是决定改嫁给韩德让。当时契丹族的风俗是允许的。她私自对韩德让说:“我曾经许嫁于你,愿谐旧好。国王也就是你的儿子。”萧燕燕又秘密派人鸠杀韩德让的妻子李氏。从此之后,韩德让就无所避讳不间断地出入于萧燕燕的帐幕之中,过着事实上的夫妻生活。辽圣宗对韩德让也以父事之。韩德让忠心辅佐承天太后与辽圣宗,政绩卓著。
韩德让,蓟州玉田人,祖父韩知古,善谋有识,大辽征宋时被挟裹入辽,后来因为随从耶律阿保机身边,因聪明机灵、有卓识被赏识,拜左仆射(丞相),成为当时的佐命功臣之一。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善医,被皇后认作干儿子。景宗时拜上京留守,封燕王,改南京留守,摄柩密使(今国防部)封秦王。韩德让,景宗时,任帝和皇后的承奉官(侍卫长),被萧太后宠信不说,坊间还传说二人是情人关系。韩德让代父守南京时,屡解宋军围城之危。以功拜辽兴军节度使,擢升南院柩密使(统领文武大臣)。辽景宗崩,圣宗继位,尊皇后为皇太后,摄朝政。德让总宿卫事(保卫京城既宫廷的警备司令),太后益宠任之。统和四年从太后出师征宋。统和五年,冬十一月,“帝后幸涿州府衙。后浴毕,披发闺装,宣德让入寝帐通欢。帝进视,让惊跪请罪,帝不怒,晋封楚王”(见《辽史拾遗》)。看来萧太后不愧是女中豪杰,而不是小家碧玉。自那时起,萧太后与韩德让通爱之隐,成为公开之密。《辽史·圣宗记》就出现了这样的记述:统和“六年九月丁酉(十三日),皇太后幸韩德让帐,厚加赏赍。命从臣分朋双陆(分组下棋游戏)以尽欢而去”。统和十七年,耶律斜轸病故,让又以南院柩密使之身,兼任北院柩密使,总统契丹,汉人两院事,拜为大丞相,晋封为楚王,位兼将相,总揽辽国军政大事,赐名德昌。韩德让就是后世小说杨家将演义评书或戏曲中辽国领兵大元帅韩昌的原形。又赐姓耶律,再封晋王,赐名隆运,和圣宗隆绪排名齐,出入甲仗百人,享有皇帝的待遇,位在诸亲王之上,出入宫廷不受限制,权势仅次于帝后。
统和十一年,耶律隆运回籍丁母忧。那时朝廷规定,朝臣父母丧,要离职守孝三年。可是耶律隆运母丧后回籍守孝尚不足数月,即“诏强起用”。而且承天皇太后“自南京乘金丝驼辇驻跸”庚水之南(今周河之南),亲诏迎耶律隆运还朝。由此证实我县之“萧太后运粮河“之得名与打扮庄、梳妆台等遗迹,均为燕燕皇后,这次诏迎耶律隆运回朝时,驻跸于此所留。
衍生两个村。燕燕皇太后诏迎耶律隆运还朝就职,为何把驻跸诏候之所选在宝坻?主要因素是宝坻有“马营”和“哈喇寨(庄)”的缘故。
一个年仅四十岁的女强人,各方面的精力都非常旺盛。特别是有韩德让这个老情人的陪伴,正可谓事业和爱情都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女为悦己者容,因此与自己情人会面之前,她都会梳洗打扮,在蛮荒之地梳洗打扮,也要简单装饰一下行宫,走后,当地的人看聚集地过一个如此重要的人物,就不难想象后来把这个地方附庸为由大人物行动而命名的名称。于是便出现了——打扮庄,梳妆楼等村落。
特别是关于宝坻的北潭村,还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北潭位于县东三十里,自古有之。潭旷数里,古鲍邱水、泃水、沽水均会此潴存,东注于海,潭深莫测,新河(曹操北征乌桓所凿)堤埝绕潭而过,秋高云淡,潭水澄澈,浮光射目,秋夜月映潭心,霞光万道,随波漪散,犹为宝镜晶莹四射,老蚌明珠放光,为一绝景奇观。
据传,萧太后乘龙舟游潭,不堪将梳妆宝镜落入潭心,每到秋月夜、月光、珠光、镜光齐浮潭面,使人观之,眼花缭乱,分不清那是月影,珠莹,镜光,令人有“满潭秋月”之感。
可是萧太后为何在宝坻驻跸呢?
因为,在宝坻有着与大辽皇家息息相关的几个村落。
马营。据《辽史·食货志》载:“契丹之所以能够繁荣强大,马或者说战马功不可没。无论是圈地还是出征,马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把马放牧原野,士卒亦兵亦农,开荒种粮,一旦发生战事,民又是兵,卯时发命点兵,辰时即可集结完毕,还可以训兵骑射打猎。这样,兵有粮,马有草,比比皆是,这是大辽国克敌制胜,所向披靡的重大措施,是祖宗留下来的一贯制度。《辽史·食货志》还记载到:“自太祖及兴宗垂二百年,群牧之盛如一日,天祚初年,马有数万群,每群不下千疋(匹)……自燕云十六州入辽后,常选南征马数万疋,牧于清(辽时称玉田曰青州)、坝、沧、莫之间,以备南征缓急”。这就是马营始建的原委。据清乾隆十年《宝坻县志》卷六里甲载,全县共有马营五处:周良庄镇马营;黄庄乡马营(在司马唐村东);方家庄镇马营;何仉庄乡马营;新安镇乡马营(在小潭庄与马厂庄之间)。另外,还设有一个“马厂(庄)”,专门为各营制做鞍马工具。这些马营大都建于辽太宗会同年间(公元940年前后)。不过北马营比南马营要早三、五年,也就是燕燕皇太后执政前的三十年左右。
哈喇寨(庄)是在建立马营时同时诞生的。哈喇、契丹贵族均称哈喇,管理放牧的头人亦称哈喇。马营的建立,哈喇头人在这里建立管理中柩是必然的。
契丹贵族为何把哈喇中柩建在这里,考其原因,主要是这里占有重要的地理优势,它背靠泃水与庚水(州河)交汇处,溯泃水而上可达辽新都南京(北京),入庚水而上转滦水可达辽旧都中京大定府,上京临潢府和东京辽阳府,燕燕皇太后在这里驻跸,就因这里有哈喇马营之故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