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的饶平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北部山区的上善镇、上饶镇、饶洋镇、新丰镇、九村镇、建饶镇和中部山区的东山镇、渔村镇,约有十七万多人,占全县人口19%。在台湾的饶平客家人大概有六十万,其中台湾饶平籍詹姓,就号称至少有三十万人[来源请求],另外还有邓、刘、林、许、张、邱等大姓。 在潮汕的饶平客家人讲客家话和潮州话。在台湾的饶平客家人少数保留饶平腔客家话,其余大多改讲闽南话与其它腔调之客家话。《渡台悲歌》即是以饶平腔客家话写成的史诗作品。可以追溯至北宋末年。入饶的客家人以上饶为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饶平的纯客镇有上饶镇、上善镇、饶洋镇、九村镇、建饶镇、新丰镇除杨康、荣东、荣西村,其他村都讲客家话,此外东山镇、渔村镇大部分都讲客家话。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和客方言)之一。“客家方言之所以区别于非客方言,其中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语言。客家方言不仅是客家之成为客家的标志,而且也是客家民系自我认同的内聚纽带。也就是说,一个客家人之所以把另一个客家人认同为自己的属群,其最直接、最简单的道理,是因为他(她)也同自己一样讲客家话,而不是共同的地域、血缘或其他什麽原因。由于饶平客家人分布的地域所决定,饶平客家话个别词语及其读音有些差异,在句子语气方面也有一些差异。历史上大埔曾经一度为饶平所辖,今上善、九村毗邻大埔,个别语音接近于大埔话;新丰接近操潮语的三饶,加之本镇的扬康、荣东、荣西早已被潮化,所以个别语言现象接近诏安闽南话。建饶毗邻平和、诏安,大部分语音、语气受闽南口音的影响。 清朝初期,生活困难,纷纷冒险渡海,其中大部分移居台湾。我们从清代迁徙到台湾的饶平后裔手抄族谱上发现,族谱大都写来自饶平县“牛皮社”、“瓜园社”、“水口社”、“岭脚社”、“莲塘社”、“大径社”、“浮殿社”等地(见拙作《台湾的饶平人》),而《饶平县志·饶平县疆域图》县城(今三饶镇)外也有上述诸社名称,从图域上诸社位置则刚好在今饶北客家地区(见附图),因此我门从以上诸多历史文件证明,饶平最迟清代时期,这些“社”是存在且无庸置疑的。而清连横作《台湾通史》称“社”是“番人聚落”,今称“原住民部落”。因此饶北客家人祖先在北宋末年入饶后经过二、三百年,渐渐繁衍人口而形成聚落,而此聚落既称“社”,其性质和连横所称“社”的意义相同是有可能的。或许今天有些人有意去忽略这一事实,不愿承认祖先和“番”有任何牵连,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祖先的生活区域被当时统治者界定为“社”,是事出有因?还是统治者胡来?因为客家人的图腾是“永嘉之乱”开始南迁;“安史之乱”再次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又再南迁;北宋灭亡又再南迁的“中州板荡,衣冠入闽”中原图腾吗?但是从以上“社”的存在,不由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先民是“社民”的问题? 祖训: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