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雕刻艺术

家乡区县: 天津市宝坻区

中国篆刻艺术有两个发展高峰。一是周秦两汉时期:秦汉印章是我国印章史上的第一座高峰,统称为“古玺印”。另一个是自元代赵孟頫和吾丘衍提倡开始,“印宗秦汉”的观念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印人的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文人士大夫纷纷加入篆刻阵营,出现了明清时期第二个印学高峰,统称为“流派印”。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书法热,推动了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多元化的蓬勃发展。篆刻从书法的附属部分,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与此同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印”的横空出世,让中国篆刻艺术震惊了世界。随着考古的发现、印刷技术的推广,篆刻艺术的形式、手法、题材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的繁荣景象。

1990年,在城东南秦城遗址考古挖掘中出土了一枚石质双面印章。这枚印章呈扁方形,边长各2厘米,高1.5厘米。阴文正书,刻有界格,一面刻“泉州丞印”,一面刻“范阳丞印”,极具典型秦代风格。从印面看笔画草草,形制粗糙,应该是临时赶制陪葬的物品。秦城考古挖掘另出土了一枚方形铜印,鼻钮,边长各1.2厘米,高0.8厘米,钮高0.4厘米,孔径0.2厘米,阳文篆书(长启)。这两方印章的出土证明了宝坻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
目前,宝坻存有的篆刻作品有清朝末年书法篆刻家余士逸(号古燕散人)的传世作品有“宝坻八景”,即:“ 蓟界云山、秦城烟柳、东寺晓钟、北潭望月、石幢金顶、珉碣银钩、潮河飞练、文阁瞻云”八枚印文。从印章风格来看,八方印章采用了八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中,“蓟界云山”一印有刀有笔,用刀生辣,单刀的应用可谓另辟蹊径,齐白石之前,很少有人为之。此件作品对于研究宝坻篆刻发展脉络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解放后,祖籍林亭口镇集书法、篆刻、绘画于一身的 张家佺先生(1916—1990)的篆刻艺术作品最值得称道。其镌刻风格有明清遗韵,雕琢繁复,手法细腻。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区内篆刻家刘洪洋先生在中国篆刻界逐渐脱颖而出。其篆刻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四、五、六届篆刻展,全国篆刻作品奖、兰亭奖篆刻作品获等多项大奖。刘洪洋已出版的篆刻艺术专辑13种,理论著作2部,成为天津市篆刻界的领军人物。
2007年,宝坻区篆刻家协会成立,现有会员65人。篆刻家协会成立以来,培育出了李绍臣、王建元、王继超、周春晓、王隽、李鑫等一批优秀青年篆刻家。截止目前,协会已举办不同形式的篆刻展10次,组织培训50余场,参加培训的爱好者达到万余人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不断加强与外界交流,我区的篆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随着我的家乡区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发展,宝坻的篆刻艺术必将蓬勃发展,为实施文化兴区战略、建设厚德文兴宝地作出应有贡献。

我爱我(2014-11-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