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96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6.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100.8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742.7亿元,增长11.6%。全市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1:54.5:42.4调整为3.2:52.9:43.9,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85036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13471美元。
常州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的常州人盛宣怀倾注毕生精力从事近代
古城墙外 水乡泽国
工矿交通事业,创造了第一家电信企业等11项“中国第一”。清末民初,常州纺织、机械、食品等近代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06年出现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晋裕布厂,1932年,著名实业家刘国钧建立了纺织染联营模式,在三十年代具有首创意义。常州也是江苏民营经济的起步之地,1979年9月,常州市民高钧创办了高钧记五金修配作坊,成为改革开放后常州市第一家个体户;1988年,高钧创建高达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江苏省第一家民营企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并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共同创造了著名的 “苏南模式” 。作为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常州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形成农业机械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汽车及配件制造业、新型纺织服装业四大支柱产业和轨道交通、新型涂料等六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目前输变电产品制造业规模名列全国第一,并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著名的轨道交通车辆与部件制造基地,工程机械与车辆产业也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至2010年底,常州全市已拥有26只中国名牌产品、175只江苏省名牌产品、327只常州市名牌产品,中国名牌数在全省位列第三,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名牌为龙头、江苏名牌为中坚、常州名牌为后备的多层次发展、梯队提升的良好格局。
常州正在成为国内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现代装备制造城。
农业
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粮食生产稳中略升,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59.5千公顷,比上年略有下降;粮食总产量115.2万吨,较上年基本持平。粮食亩产481.4公斤,其中水稻亩产再创新高,达到627.9公斤,比上年增产7.8公斤,实现全省“九连冠”。高效设施农业继续推进,“双百万亩”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14万亩,新增高效农业面积达13.9万亩(其中设施农业7.6万亩),高效渔业面积10.3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3.3万亩,高效农业113万亩(其中设施农业30.4万亩),高效渔业45.7万亩。截至年末,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14个,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624只,省级名优农产品42个,获得绿色标志的农产品343只,有机食品140个。
工业
2011年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302.5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1532.2亿元,增长18.2%;重工业完成产值6770.3亿元,增长29%。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完成产值5078.5亿元,增长35.4%,其中私营企业完成产值4282亿元,增长22.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2956亿元,增长16.4%。全市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165.3亿元,实现利税711.2亿元,利润总额46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6%、24.9%、21.4%。
旅游业
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49.7亿元,比上年增长23.9%;接待国内游客2802.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2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6%和24.3%;接待入境游客35.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和18.1%。环球恐龙城、库克苏克大峡谷、恐龙城大剧场、三河三园、淹城春秋乐园、天宁宝塔第4层“罗汉示迹”、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武进太湖湾等一大批旅游新项目先后建成开放。截止年底,全市共有5A级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9家,旅行社发展到104家,7家旅行社进入全省国内旅游突出贡献奖50强,星级酒店发展到65家,其中五星级酒店5家,四星级酒店22家。
居民收入
2012年常州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33587元,比上年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2%,增速比上年加快1.21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890元,比上年增长1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8%,增速比上年加快2.6个百分点。
补充:预计2013年常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4510.18亿元
2013年常州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38163.89元,位居全国前15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