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你不过的节日

家乡区县: 湖北省罗田县

湖北罗田的过节习俗

 

春节:春节是本县民众最隆重的节日,从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到次年正月十五日,历时二十多天。实际上,此前的腊月二十三日就已开始了,因为春节期间饮食是很重要的一环,灶台上的劳作格外繁忙且讲究,故先要向主持灶台的灶神敬礼奉祭。腊月二十三后才正式开始春节活动。早时日程安排为“二十三,安灶神;二十四,接祖人;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办年肉;二十七,洗鬏髻;二十八,扫邋塌;二十九,煮猪首;年三十,大团圆”。这其中“洗鬏髻”指个人卫生,洗澡、洗衣、理发,使人神清气爽,舒适过节;“扫邋塌”原指打扫完内外卫生,营造好的春节环境,“煮猪首”也并非仅指备猪头肉,而是指为大年三十团年饭作准备。至于“打豆腐”“办年肉”的日子系旧年自产自食的农家习惯,而今市场繁荣,家境渐好,随时可办,旧习渐废。

二十四日谓之“过小年”,是日之重头戏则为“接祖人”。家中多由年长者操办指挥,其俗各地略有不同,但主要程序则差不多,于堂屋或主厅正方设祖宗牌位,置案桌、香烛,摆洁净未食用的三牲祭品,斟酒、燃香、烧纸、呜鞭,尔后依辈份长幼次序,向祖宗牌位叩首礼拜默颂祈愿,全程约三十分钟,尔后才是全家聚餐。

吃团年饭也叫“还福”,是辞旧迎新的标志,是春节活动重中之重。本县绝大多数家庭遵循历史习惯,定在大年三十早餐,而且在“五更”前后,谓之吃“更饭”能发财。但也有部分家庭因特别习惯或家族历史原因例外。如白庙河乡马面冲村江姓一族,每年在腊月二十八日吃年饭。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本县民间吃年饭的时间习惯有所变化:和谐为上,团圆就好,三十以内,各行其便。大年三十这天,家家贴年画、门神、春联,男女老少多新衣新鞋帽新模样,一派节日气象。吃年饭时必先祭祖,程序与腊月二十四“接祖人”同,然后长者居上位,依次围坐,山珍海味尽陈,美酒佳肴随意,祝长者健康长寿,祝青年事业有成,祝孙辈读书进学,天伦乐叙,尽兴方休。三十夜晚,家家必备火炉,以祈盼来年红火。围炉守岁,边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边谈论来年家事到深夜,是谓“守岁”、“谈年”。“团年”夜,农家多以干柴烧火,城镇居民多烧栗炭火盆,单元房住户则以电取暖器代之。至亥时将尽,特别是零时零分,各户皆燃放鞭炮,近年尤甚,长封小鞭、冲天火炮、高空礼花应有尽有。城镇湾村上空霞光万道,五彩缤纷,蔚为壮观。南部乡村有于此时至屋外拣柴数枝进屋之俗,借“柴”“财”谐音,谓之“招财”,县西一带有以两张黄纸交贴于门缝的习俗,谓之“封财门”意为财不外流。

正月初一,居民多起得较晚,谓之“纳福”。开门时亦多燃放鞭炮,谓之“开门大吉”。早餐习俗多以糍粑肉面或米酒汤元为食。饭后邻里乡亲开始互相拜年,首选目标多以农历书上所示大利方向人家或当地年长位尊者,叫做“出方”。对拜年者,主人放鞭炮迎接,见面互道新春愉快、身体健康、恭喜发财之愿;然后以烟茶、糖果、瓜子等招待。民间习俗,正月初二女婿向岳父拜年、外甥向舅爷拜年,余则随意。二十世纪九十年开始,通讯技术发展,手机用户剧增,亲朋好友争相在新年第一时段打电话、发短信、发电子邮件拜年,而今竞成时尚。农民、专业户、城镇单位还组织龙灯队,彩莲船队,舞狮队、腰鼓队巡演,还重点向烈军属家庭、机关单位、厂矿企业拜年。县城金秋艺术团、夕阳红艺术团组织的锣鼓队到各单位拜年,表演精彩,传为佳话。各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则以“团拜会”方式集会,职工干部、志士同仁,新春首聚,互致祝福。拜年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日。这是为民俗之“元宵节”。这天,人们玩龙灯、舞狮子、放风筝,尽情玩乐。人们多习惯到集镇、县城景点、寺庙游玩,县城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晚餐前遵俗须“祭祖”,送已故祖先神灵归墓,夜晚祖墓旁必送蜡烛火把,家里每间屋子里必点亮开灯。过了正月十五,春节活动方告结束,故有 “过了正月半,拜年不上算”之说,还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过了十五没精神”。

立夏节:农历二十四节之一。县北胜利、三里畈、大崎、大河岸、九资河一带十分重视。是日,农户以酒肉加餐,甚者杀猪、捕鱼。据县北老年农民解释,重立夏节,源于重农耕,立夏盛宴,也叫“扛脚肚子”(就是让手脚有力气)。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

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中原和西南地区以夏历二月初二为花朝;江南和东北地区以二月十五为花朝,据说这是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应,称“花朝”对“月夕”。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以二月十二或十八为花朝节。这种现象,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花朝节在公历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节气“惊蛰”到“春分”之间。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盛开,定其中一天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当的。世界上像中国那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中华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传统。“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丛中,赏花谈情;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吟诗作画……对于各地花匠或花卉爱好者,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

湖北罗田县以农历二月十五为花朝节,多数农户要做“花朝粑”尝鲜。

半年:在湖北省罗田县,农历六月初六日兴过半年节。这一天家家预备牲醴,以往是在郊外遥天一祭,现在简化为在家设宴一聚。据方志学家王葆心考证,罗田城乡兴过半年节,是纪念客死任所的汉朝松滋县贤吏何伯章的:西汉末年,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下的九资河,曾设立过松滋县,贤吏何伯章(广东人)任职松滋时,政清民庶,任满将去,县民挽留,在继任期间,何积劳成疾,于是年六月六日客死任所。县民感其德,将何公葬于大别山之阳,并为其树碑立表,每年忌辰致祭,离墓远之人只能郊祭。代远年湮,墓门倒塌,残存之石柱横卧于山莽间,后来人们称其下葬处为“石柱山”,而悼念何伯章之忌辰却演变成过半年“节”。

清明节:清明节系农历二十四节之一,时日大约大公历每年4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温暖,草木萌发,早花盛开,一扫冬季寒冷枯黄景象。本县农业生产习俗过了清明节即开始筹备春耕生产,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退延”,“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清明节还是本县民众祭祖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前三天后三天均可,一般人家都要率子孙至先人墓地祭扫,奉酒饭、化纸钱、献鲜花、呜鞭、祭祖如仪,还要检查坟墓状况,修拜台、砍杂枝、除杂草、添新土、修水沟等,格外虑诚仔细。欲为故去先人立墓碑者,多选此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祭祖活动尤盛,多有家族约集族众共话族情,到先祖墓地集体祭拜。有关单位如学校、共青团则组织中小学生、共青团员到烈士墓碑、烈士陵园、革命战争遗址祭扫,宣讲革命史、敬献花圈,以缅怀先烈、寄托哀思,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本县习俗,年青女子多于清明这天结伴出外游春尝景。草木幽幽,溪水清清,岸柳成行、鲜花成片、倘佯其间,心旷神怡,谓之“踏青”。

端午节:俗称“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本县民众最重小端阳,民俗必于这天接已出嫁之女回娘家过节。旧俗已订亲未成婚男子须于此日至女方家送“年节”礼,礼品多为扇子、肥皂、毛巾之类消夏之物,此俗乡间尚存,城镇渐废。是日,家家门首插菖蒲、艾叶、意谓蒲剑艾马,驱魔辟邪。中午或晚上设宴加餐,主食多为粽子或当年产新麦粑,饮雄黄酒以避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市场始有粽子销售,城乡居民争相购买,端午节吃粽子系成饮食习俗。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称“鬼节”,民间传说该日系鬼神的节日,鬼在这天放假,可探亲游玩、自由活动。本县民间亦较重视,是日傍晚,人们常用大纸袋装入往生钱、金箔,上书亡人姓名及拜祭人名,到先人墓地祭拜,谓之“烧包袱”。也有乐善好施者,在路边烧纸,以祭拜无亲可投的孤魂野鬼。七月十五日前后三天均可祭拜。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全县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中秋时节,硕果高掛枝头,谷物收获归仓,正是农家收获季节,中秋佳节庆丰收,正当其时。同时,中秋之夜时令秋高气爽,明月高悬,民俗把月圆作为美满生活的象征,中秋尝月,向为乐事。是夜,陈月饼、果品于庭前月下,家人亲朋谈笑赏月。中秋节期间,以果品、月饼、美酒馈送亲友、师长,城乡早成习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1988年,国家规定九月九日为“老年节”。每逢此际,本县城乡各界均开展敬老活动。家中晚辈也多以适当方式对长辈表示敬意,机关单位多组织本单位离退休老人开座谈会,了解生活情况,征求对单位工作的意见建议,尽力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有的单位还组织参观旅游,钓鱼比赛、棋类比赛等活动

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zying

刺猬(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