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县城南35公里的营廓镇大周庄村,是纪念花木兰的祠堂,距京九铁路木兰站2.5公里,是河南省人民政府首期挂牌的重点旅游景点之一。
虞城县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元、清各代均有重修。木兰祠曾占地万余平方米,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配房等。幸存祠碑两通,详细记载了木兰身世、英绩及历代修祠情况。一千多年来,每逢木兰的生日旧历四月初八,地方官司吏率领耆老邦民,前来致祭,以缅怀英灵、教育后代。后来就沿袭成每年四月初八前后为期三天的香火大庙会,豫、鲁、苏、皖四省交界百余里的群众,纷纷前来赶会烧香,进行贸易。
虞城县木兰祠始建于1300年前的唐代。后金太和年间(1201年—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城镇酒都监乌答撒忽刺重修大殿、献殿各3间,并塑木兰像。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2500贯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该祠僧人坚科、坚让等,再次募资修祠、立碑、至20世纪四十年代,木兰祠占地万余平方米,各类建筑120余间,另有祠地400亩,住持僧10余人。祠围墙内外,植有柏树、槐树。大门过道两侧,各有一泥塑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像,献殿内塑有木兰戎装像,后楼塑有木兰全家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府、名人撰文、题诗、书画及60余通香火碑。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木兰生日),周边的官府带领乡民前来致祭,后发飞展成连续五日的香火古会,每日接待客人10多万人。2000年,国家邮政局在这里举办了“木兰从军 ”纪念邮票首发仪式。《木兰从军》邮票共4枚,分别为“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和“木兰还乡”。邮票采用民间皮影和剪纸的形式设计,将整首《木兰诗》线装书样作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光辉形象。是由著名邮票设计家黄里和郭添辉共同设计的。2001年,木兰祠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自北向南依次为祠堂区、文化广场区、陵园区。木兰祠门口的中心位置是一座戎装跃马的花木兰石雕像。祠的西面是毛泽东主席亲笔手书的《木兰辞》诗壁。木兰祠前,一座仿唐代庄重朴拙、高阔润朗的建筑门楼上书“木兰祠”三个大字高悬其上,这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先生题写的。
在两座石碑之间正中的一条甬道尽头就是掩映在青松玉兰、芳草香花中的木兰祠又名孝烈将军祠。该祠大殿高16米,系砖木水泥仿唐建筑。舒展沉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廊柱高耸、斗拱飞檐,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严整统一,建筑构件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走进祠内,迎面正中是一座高大的木兰戎装出征像。木兰身着黄金铠甲,戴黄褐斗笠,披果绿战袍。
据文献记载和故老相传,花木兰故里就在商丘市虞城县营廓镇。隋恭帝义宁年间(公元578年4月),突厥犯边,朝廷募兵,木兰之父名在军册,木兰看到父年老体弱,年幼便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觉她是女流。回来后,天子封尚书,木兰不受,恳请省亲。她带领军士返家后,脱去战袍,换上闺装,跟去的士兵大为惊讶,认为这是自古未闻的奇事,回报天子。天子闻讯立召木兰回朝,欲纳木兰为妃。木兰以死上拒,撞死在金殿上。唐代,追赠她为“孝烈将军”。后人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营廓镇建造了木兰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