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河圈街是古城东关的一条古老街道,是历史上的商业名街。它位于闸口与原迎春桥之间,长二百五十余米,宽八米,东与后菜市街相连接。因城区改造开发,该街建筑已荡然无存,代之以宽阔的公路、广场及高楼。街名也相应消失。
越河圈街因运河的越河而得名。闸口桥原为“通济闸”,漕运兴盛时期,这一带帆船如织。由于闸处狭窄,船只拥挤,常有卡住难行的现象发生。故而开挖了一条弧形河流,绕闸而过,名曰“越河”。越河弧圈以里的东西主街便称为“越河圈街”,俗称“圈里”。清代时,越河圈街及其向东延伸的“箢子市”、“灶王庙”、“后菜市街”,统称为“通泰街”。
越河上旧有十二连桥之称,指迎春桥、来春桥、对月桥、救命桥等十二座小桥,多数桥名已佚失难考。其中以迎春桥最为著名,它位于越河圈街的东首,是城乡交通的要道。民国初年,该桥曾重修并立碑,由地方书画名家齐培栋撰文,概叙了越河一带繁荣的历史。1940年前后,桥上增建楼阁,有砖刻横额“迎春桥”三字,笔力雄劲,是清末秀才陈文卿所书。此后,十二连桥连同越河陆续湮没,但作为当年一道靓丽的风景依然流传在人们的口碑中。
越河状如弯月,圈里商号林立。越河初成时期,临河并无空地,全是商号的后门。货物多自南方运来,货船经过越河划到各家后门,开门接货入仓,十分方便。越河水川流不息,大小船只日夜穿梭般往来不断,给越河圈街带来了数百年的繁荣昌盛。
清末民初漕运终止后,越河圈虽已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但因其地处东关大街、小东关、粮食街、菜市街、猪市街、太平街的连接地带,北靠柳园大集,仍为聊城繁盛的中心,不仅有许多世代延续的买卖,还不断有新的店铺开设,街面上依然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繁华似锦。
“抗战”前,越河圈街的路南、路北全是店铺,竹货铺、洋货铺、剃头铺、杂货铺、香烟铺、茶叶铺、烟袋铺、山货铺、酒铺、肉铺等。还有凤记、豫泰两家酱园;有铁货店四家:中聚和、志兴成、镕聚成、意诚;点心铺有德庆成(后改恒庆成、恒德成)、裕兴永、瑞兰香等六家,中药店有同德堂、仁和堂、同育堂、济春堂、太元堂等;西药有保安大药房;著名菜馆先后有福聚园、中华饭庄、瑞香村、天一坊、凤麟园等;代客买卖、招徕津沪客商的有长茂栈;专制铜丝罗底的工厂有两家:永昌工厂、济东工厂;另外还有钱庄、茶馆等。
竹器编织业是越河圈街较突出的传统行业。南竹北运经运河到越河,进入本街货栈,为竹编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抗战”前聊城竹器专业店铺共四家,都集中在这里。有陈金林、张付元、谢凤林三家竹器铺和姚九轮开设的“同义祥”竹编店。日军陷聊后,全部停业。聊城解放后,竹器制作艺人重操旧业,至1949年本街先后开业八家,即“义聚祥”、“锦庆祥”、“德和祥”、“鸿顺祥”、“瑞升祥”、“隆茂”以及夏庭文竹器铺、陈金林和陆志合办的竹器编织店。1951年以上店铺组成联营组“鸿建联营”、“民益联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