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老街巷之古棚街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在古楼西街中段的西口往北,有一条长约半里,宽约六米的小街。明清两朝,东昌府知府衙门位于此街的北头路口以北,大门正冲这条街,那时称它为“府门前街”。街的中部有与十县胡同相交的丁字路口,路口稍南,原有一座古棚,故而南半条街又被称为“古棚街”。自民国初年,知府衙门改成东临道道尹公署,北半条街也就相应成为“道署前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整条街便统称为古棚街了。

这个古棚是一座古香古色的敞棚,始建年代难以考证,清末、民国时期,依然横跨街心,拆毁于1946年春季。其为全木结构,下有石块铺地。雕梁画栋,檐角上翘。仅东西两面有墙壁,间距七八米左右,南北约有三米宽,高约三米有余。东墙上半截壁洞中供奉关公。平日行人穿行其下,阴雨时则可驻足避雨。附近居民闲暇之时,围坐棚下,乘凉、聊天。元宵节时便充作灯棚,张灯结彩,辉煌耀目,使古朴的老街笼罩在热闹而祥和的气氛中。

古棚向南路东的第一家是清末民初名塾师孙达臣先生故宅。孙达臣字玉璋,是岁贡生,署莒州训导。早年在家设私塾,民国初期在东临道立模范小学任教员。著名学者、史学家傅斯年幼年时,初学于孙达臣先生的私塾,后又转学于文明街朱府。孙达臣对傅斯年循循善诱,从严要求,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

孙达臣喜撰对联,切时弊,发牢骚,措辞工整,出语诙谐,如:“剥尽百姓地皮亦难救当今穷种,献出一朝天子定能使皆是富人。”从中看出先生在辛亥革命前后,思想上是开明、进步的。达臣先生的孙子孙天一,博览群书,才识过人,且会英、德多国语言,抗战前在国民党聊城县党部任职。日寇占领聊城期间,拒任日伪之职,自营毛笔维持生计。当年他也曾作过长联,表达出忧国爱国之心,人称“大有祖风”。联曰:“东北沦陷已二年,叹当道因循敷衍,畏难苟安,何日方能雪国耻?西南开衅届三月,恨军阀勇于内战、怯懦外侮,至今依然争地盘。”抗战胜利后,曾任聊城县参议员,他与陈兰村、刘玉合作为城内群众代表参与了1946年在聊城举行的“国共和谈”。新中国成立后因历史问题“戴帽”多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某中学欲聘其为外语教师,因年事已高未就。

孙孙达臣家对门的胡家,清朝时也是书香门第,据说出过秀才,并有多位在县衙就职者。而在地方上卓有声誉的胡煜堂则以中医外科见长。他生于道光八年(1828),自幼苦读诗书,更喜读医籍,通晓《外科精要》、《外科大成》、《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等。擅治各类痈疽,有独特秘方熬制成的特效膏药。他给贫苦人家治病,向来分文不取。同治年间曾给山东巡抚丁宝祯医治毒疮,丁宝祯病愈后,亲笔写下“唯有仁心得仁术,不为良相作良医”的对联相赠。此联被其后人珍藏数十年,在“文革”初年,被作为“四旧”焚毁。其外科秘方于其孙辈失传。胡煜堂病逝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享年75岁。其曾孙胡国典,抗战前是聊城县第七小学教员,抗战后任聊城简易师范校长。曾任聊城县参议员、三民主义青年团聊城县分团二股(组织)股长。“文革”中遭诬陷入狱,平反后担任民革聊城县委第二支部主任委员,并被县政协聘为文史员,撰写多篇文稿,刊登于《聊城文史资料》等书刊中,其后代胡泰峰、胡泰岭等现大多做教育工作。

ruiqi(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