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四艺过岁寒 ----访诗书画印大师仲贞子

家乡区县: 南通市海安县

海安西场镇上,有一座明代的院落临街而立,朴素的门脸在四周杂货店群里并不显眼。推门而入,院内几丛修竹,一缸荷花。这座有着五百年历史的庭院里住着一个年已九旬的老人。老人名叫仲贞子,庭院名叫春雨庐。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是普通的书香门第。在这里生息过仲家数十代读书人,他们执着于诗书画印里的乾坤,代表着传统中国文人的理想。
宋仁宗天圣二年的秋天,刚中进士的范仲淹,踌躇满志地上任了,他一路风尘仆仆从京城来到苏北小县当盐官。这一盐官任上,范仲淹的足迹踏遍沿海盐场。海安西场曾是他为官的地方。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文学家,不仅给西场留下了一道防潮抗浪的范公堤,也从此留下了浩瀚的诗书之风。书画家范韧庵、诗人胡西宅、书画家仲许、语言学家魏建功等都是从这个小镇上陆续走出去的。
而仲贞子却是从这里走出去又走回来的当代诗书画印大师。 1918年的2月的一个清晨,冬日的阳光清淡而温和,从仲家院子里传出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仲作尔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仲作尔是清宣统年间的举人,他给小儿子取名仲谅,字贞子。仲作尔曾任如皋师范的图画书法老师,对儿子进行书画启蒙教育,自然是十分严格,到十二岁时,仲贞子已经写得一手雄劲魏碑大字了。
到了十九岁的年龄,仲作尔看出了儿子在书画方面的天分,决定把仲贞子送到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初春的日子乍暖还寒,仲贞子穿着一身半新的衣裳,带了几册线装的古书,第一次离家远行。当他向着大上海进发的时候,他也许意识到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将会发生重大的转变。当时的上海美专是南方最好的美术专科学校,教授也都是国内一流的大师。像国画教授谢公展,汪声远,王个移,书法教授马公愚,俞剑华,篆刻教授李仲乾等都是当时该校的老师。那时的美术教育,要求学生诗书画印四体都能融会贯通。仲贞子陶醉在学书求艺的校园生活里,一年下来,他在诗书画印方面的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为今后的艺术生涯树立了一个极高的起点。
就在仲贞子负岌求艺渐入佳境时,此时突然爆发的抗日战争打破了他的平静生活。上海沦陷,仲贞子仓促绕道江阴回到西场。此时的仲贞子也许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他的求艺生涯和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回到家中的仲贞子盼望着战争早点结束,他日夜梦想着重新回到校园,回到老师同学的身边。在家乡他组织青年抗日工作团,以书法,绘画,戏剧等文艺形式宣传抗日。 回到西场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仲贞子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他前往高等学府继续求学的梦想也因那场战事而毁灭。但他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并没有因为离开校园而中止,从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出发后,他于寻常巷陌,斜阳草树中继续追求着艺术生涯的大雅。
抗战结束后,仲贞子的生活,倒与陶渊明,刘禹锡这些隐士有几分相似了。他粗衣淡食潜心艺术,一边继续着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更高追求,一边在西场镇上创办学校,做了一名教书育人的乡村教师。乡村教师的工作在仲贞子看来是十分修养身心的,在这个宁静的田园小镇,没有世俗的纷扰,他的心可以更加澄明,去亲近他所喜爱的诗书画印创作了。
仲贞子牢记着在美专求学时老师的教诲,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诗书画印必须样样精通。为此,仲贞子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的国画讲究气韵,讲究提款和用印,书法讲究文学修养和诗赋天资。他力求自己在诗书画印领域的灵动贯通。与一般的书法家有所不同的是,仲贞子写的书联,基本上都是自己即兴写的诗。这样的诗,可以写成龙飞风舞的字,可以刻成一方古朴遒劲的印章,也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在诗书画印的艺术世界里,仲贞子四艺俱通,这在艺术家里是不多见的,仲老的生活十分简朴,清贫的生活使得他对刻画的材料不能有多大考究,有时一张废旧的砚台,边角石料都能被他利用了刻出有趣的印章来。
仲老的印章在字体上从甲骨文到大篆小篆隶书各体都有,在风格上从周秦古墨到明清流派都善于吸收精华。他的方圆印石更能看出他技艺的精湛,因此仲老被授予全国十大篆刻家之一。
1952年的秋天,仲贞子在一份未公开发表的刊物上看到了毛主席写的词《沁园春雪》。年过而立的仲贞子已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他当即奏刀挥刻,将这阕词刻成一部印谱,每句一印,运用多种形式,吸取了周秦古玺,汉印清章的特点,上下款共27方。刻成后先是献给毛主席,后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这件作品成为仲贞子早年篆刻的代表之作。1961年,南京艺术学院的丁吉甫教授把其中的两方印款收进学校的刻印教材中。与王个移,陈大羽等著名的篆刻大师同编在册。
市场上卖的笔林便宜的也要上百元,收入微薄的仲老当然不会用这么奢侈的物件,他就动手自己开始制作了。笔林是一个土制品,由水泥底盘,塑料管和自行车齿轮搭配构成。这个土制笔林仲老用了几十年了。这种变废为宝的节俭生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仲老还利用他在农村当教师印制讲义的经验,从印刷厂找来红墨油,用自制的小滚筒在玻璃上滚滚,以此来代替价格较高的印泥。一个乡村的退休教师,自然没有多高的退休工资,仲老靠的一双巧手变废为宝,把自己的艺术创作照样搞得有声有色。而在这样的清贫生活中,仲老这么多年依然坚持着一个原则,为人写字作画刻印,全部随缘而赠,从不收人钱物。几十年下来,仲老写的书法,刻的印章已经遍布全国的风景名胜,公园碑林。
仲贞子今年已经九十高龄了,他手中握着的柔笔硬刀从未停止过,刀笔间流淌的不仅仅是百折千回形态各异的中国文字,更体现了一种千百年来磨砺而成的文人性格以及生命状态。明代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作诗告诫他的子孙,"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一管柔毫、一张宣纸,就可以把人的精神性情清晰而又千差万别地体现在笔下的点线之中。原来,中国艺术和书写者的人格性情就是这样紧镶密嵌地成为浑圆的一体--艺术成为人的具体意义和生动展示,人格性情成为艺术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带着这样的思索,让我们重新回到仲贞子老人的艺术生涯去求证、去发现那墨迹纸张背后灵动着的动人的生命活力。

简介:
仲贞子,男,1918年2月出生于海安县的诗书艺术世家。早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8年-1940年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1949年新四军东进后列入统一战线任参议员。1949年主办西场小学。1950年主办西场民办初中。1956年创办西场中学。1940年-2003年任县人大代表,市、县政协委员常委。擅诗、书、画、印,取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解放后长期从事中学、师范院校文学艺术教育工作。担任省书协理事20年,县人大代表40余年,市、县政协委员、常委20年,县文联副主席9年。现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冷印社社员。中国书协、诗协、楹协、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南通市书协、诗协名誉主席。江海印社社长,县文联顾问、县老干部诗书画研究会会长。50年来对民主政权建设、文学艺术创作,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作品曾多次入选国际书画展、全国书展、美展、诗赛均获大奖。1984、1987、1993年三次访日交流艺术并讲学,深得日方好评。作品还由中共中央、全国人大、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文史馆、各名人纪念馆、省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览馆、省美术馆等200多处陈列或收藏。作品还出版于《中南海珍藏书法集》、《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珍品选》、《世界当代书画作品选》、《中日书法作品汇观》、《当代中华诗词选》、《江苏千家诗》等100多种专集。《仲贞子诗、书、画、篆刻选》由西冷印社出版。主编《仲贞子诗稿》、《海安古今诗选》已出版,其余书法,篆刻集即将付印。作品还刊刻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黄河碑林”、“翰园碑林”、“新四军纪念馆”,还为“南通中日友好纪念碑”、“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红军进军新疆纪念碑”等70多处书碑。 创作生平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国印学年监”、“海安县志”等20多部辞书。 中央电视台的“老年丰采”、江苏电视台的“夕阳如火寸心丹”、南通电视台的“中国南通仲贞子”为题拍摄专题片,报道仲贞子的艺术成就及在海内外艺事活动,先后向国内外播映。 1995年经县批准,省、市备案,建立仲贞子艺术馆,以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中国文联艺委会2000年授予“世界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2000年中国百杰书法家”光荣称号。省、市、县政协、文联、市、县委、政府多次予以表彰,并获市、县颁发的“老有所为精英奖”。

仲贞子艺术馆简介
仲贞子艺术馆座落在海安县西场镇西场中学校园内,共有面积1500平方米,分海天、华夏、弘艺三个展厅,分别陈列相关的诗书画印作品、资料、图片等。所陈列的作品中有仲贞子先生多年来创作的作品,也有他本人向国内外著名书画家交换的作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副主席刘艺、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雷振民、当代著名书画家范韧庵、日本篆刻家协会理事长梅舒适分别题写了馆名、展厅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佟韦等均向艺术馆提供了作品。仲贞子艺术馆集整理、研究、收藏、创作、交流、展览、教学于一体,挖掘潜能,充分利用,必将能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阵地,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地。

Aimee(2014-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