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紫竹观道教音乐源远流长。远在265年-420年(晋代)道教卢循等起义失败,部分余众分散到海陆丰,散居于沿海港门及岛屿,史称“卢亭”。从那时起,海陆丰就有了道教、道徒及其道观、道乐等。紫竹观源于宋代甲子门的玉清宫,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迁于陆丰县东海窖菜园仔称“觉生堂”。公元1736-1795年(清乾隆)期间,又再迁于陆丰市河西镇湖口大峰山,改“觉生堂”为“紫竹观”,俗称“湖口庵”。经过历史上紫竹观道道士的改进和传承,成为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紫竹观道教音乐分为两部分:一为道徒早晚课读的仪礼配乐;一为神诞法事的法乐。其吟唱音乐全照经文,历代相传,一字无改,唱声曲折,故俗谚称“聪明戏仔,鲁笨师公”。谓其故守传统,不知变化。
紫竹观道教音乐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道教音乐是中国汉族宗教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对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一个卓越的贡献,道教音乐源于道教经曲念唱,它曲调优雅,超凡入胜,深受人们的喜爱。她的道经曲调主要源于浙江普陀山道观。以后逐渐融入海陆丰地方戏曲音乐,从而形成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海陆丰道教音乐,特别是北斗经曲,更足具海陆丰特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