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考院。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考院”又名试院、考棚、校士馆。东昌府考院位于聊城城内古楼南的辛巳牌坊口向西考院街路北(解放后的聊城师范),考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二十亩,建筑颇为精致典雅。东昌府考院系清顺治十六年建;嘉庆三年由于考棚欹斜,二月间梁栋倾覆,东昌府知府嵩山率属捐廉,庀材鸠工重建;聊城县知县刘捍加意,内外房舍全行修葺,焕然改观。至道光三年冬,学使何凌汉,科试未毕,戎于火,考棚烧毁;道光九年知府刘煌重修。同治二年夏秋间,由于雨水较多,又复倾圯,署知府事曹炳辉,首倡捐廉三百金,又由堂邑筹款一千两,并劝各属分捐若干重建。专其任者为郑纪略,记其事者傅绳勋。自此,东昌府考院规模具备,焕然一新。

东昌府考院大门前有照壁,大门的左右两侧各有小门相通,分别称为东辕门、西辕门。第二道门称为仪门,考生在进入考场之前在此点名搜身。从仪门向里,左右为东西文场(即考场),又称为东号房和西号房。东西号房的大门上书写着“步云”两个大字,即“平步青云”之意。东西文场各有两栋房子,每栋从中间隔开,分为两厢,合起来共有八厢。每厢房内一般可安置十多排号凳,每排可坐十人,八厢可容纳千人左右。所谓号凳,一般是用一尺宽的木枋将两端搭在石头上而成。号凳编号按照《千字文》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文字顺序编排,每个字共编十号,如第一排“天”字,则编“天字第一号”、“天字第二号”……直至“天字第十号”。文场正对着大堂,大堂上悬挂着黑底金字的横匾,上书“圣谕”和“读书立品”。越过大堂即为二堂,堂内仍悬挂着黑底金字的横匾,上书“春华秋实”四个大字,系康熙辛丑(1721年)科状元、聊城邓钟岳所书。考院内还建有吹手楼、号炮楼、巡捕官厅、提调官厅、东皂房、西皂房、内班房、书办房、幕舍和厨房,一应俱全,井然有序。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东昌府考院撤销。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伴随着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之风的盛行,全国各地新建学堂陆续增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四月,山东巡抚周馥奉清谕饬令:“各府、直隶州创办简易师范,兼办师范传习所,皆由各府原校士馆改充。”

据此,东昌府考院改办成“东昌府简易师范学堂”,后几次改名。民国三年(1914)八月,全国各地师范学校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山东省立聊城师范学校”更名为“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简称“省立三师”,与设在济南、曲阜、益都的省立一师、二师和四师并称为当时全省的四大师范学校。“省立三师”是鲁西北地区的最高学府,名师云集,人才荟萃。1930年,著名作家翻译家夏莱蒂、韩侍桁等任教于此。

1949年该校又恢复为聊城师范学校。由于解放后拆除了城墙,学校南部被民房侵占,学校在观前街另开了北门。

自1904年的“东昌府简易师范学堂”至“聊城教育学院”,校龄已逾百岁,培养并造就了众多教育人才、专家学者和高级干部。

ruiqi(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