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教育领导机构的变迁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清代省、府、州和县四级学署均设学官,分别称为学政、教授、学正和教谕,并各置训导若干人。东昌府之学署设于府衙东的府学内,置教授一人,训导一至二人。教授的职责为“凡教事教授掌之,训导佐之,府正提调其事而总之。”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9月14日,清政府下《兴学诏》,令各省设大学堂,各府设中学堂,各州设小学堂。光绪三十二(1906年)府、州、县之教授、学正、教谕和各级训导均被撤裁,改设“劝学所”,置“劝学总董”一人,视学员若干人。“劝学”的职责是:掌官本府、州、县之教育行政,诱劝地方人士兴办学堂。

宣统二年(1910年)劝学所的负责人“劝学总董”改称“劝学员长”。

民国时期的聊城教育领导机构

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山东省废府设道,今聊城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1914年改为东临道。道内设教育局(首次出现教育局之名称),教育局置局长一人,督学一人,教育委员、事务员若干人,各县设教育科。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除道制,山东省直辖107个县,教育机构未变。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县教育局改为县政府第五科,次年,改为第四科,设科长一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山东全省被划分为十二个行政督察区,区设行督察专员公署。鲁西北为第六区,辖聊城、茌平、博平、东阿、阳谷、寿张、范县、莘县、冠县、朝城、观城、堂邑、濮县等13个县;临清、高唐时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内设教育科。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教育领导机构(略)

解放后的聊城教育领导机构

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通令成立平原省,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正式成立,省人民政府驻新乡市。聊城专区归平原省。聊城专区辖聊城、堂邑、博平、清平、高唐、茌平、东阿、寿张、阳谷、莘县、冠县等十一个县。

此时,聊城专署的教育领导机构称为“聊城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教育科”。夏子凡、田景韩、申伯瑾分别任正副科长。

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建制撤销,聊城专区划归山东省,聊城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教育科的名称未变。

1955年11月,聊城专区改称“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教育科编制未变。

1956年1月,德州专区撤销,所辖之齐河、禹城、平原、德县、武城、夏津、恩县和德州市等七县一市划归聊城专区。1961年9月德州专区恢复,原划入聊城专区的县市还属。

1958年聊城专署教育科裁撤,改设“文教卫生督导组”。1959年8月,文教卫生督导组撤消,组建专署文教局,地址在专署院内,1962年,由于在前菜市街新校址的聊城师专撤消,聊城师范迁往聊城师专校址,专署文教局迁至古楼南原聊城师范内办公。

文化大革命中专署文教局被冲垮,1967年3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建立,聊城地区的教育工作归地革委政治部宣传组负责,。后来,地革委政治部宣传组下设教育组、文化组、工贫管办公室(工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办公室)等,教育工作归教育组领导。地革委政治部宣传组组长由军代表担任。

1975年底,聊城地革委政治部教育组撤消,组建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教育局,由工贫管办公室主任张勇顺任局长。1978年7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撤消,聊城地区行政公署成立,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教育局又改称聊城地区教育局,此时在柳园路办公。1998年3月,聊城地区行政公署更名为聊城市人民政府,聊城地区教育局改称聊城市教育局,2005年秋迁至湖南路办公。

ruiqi(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