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昌府儒学。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儒学是地方官学,府一级所设立的学校称为府学。儒学的学生称生员,习惯上称为秀才,亦称诸生。清代对儒学生员资格有严格规定,首先是“不通文义,倡、优、隶、卒子弟不能冒充生员”。倡、优是指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隶、卒是指从事差务、劳役的人。这些被认为出身卑贱。所谓倡、优、隶、卒本身和直系卑亲属都不准应试入学,且不准报捐。对于生员的入学年龄,没有具体规定。有的可以从童颜考到自发,即所谓“老童生”。

儒学生员入学须经考试合格。应试者未入儒学前大都在私塾、经馆就读。

東昌府的學堂集中在舊城。從府衙往東有東昌府儒學即後來的聊城縣立第二小學。城隍廟街東首路北有縣儒學。

東昌府儒学在府衙以東,北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 ),博州知府徐爽建,後來改為聊城縣署。后经金天眷年间(公元1138-1141年)知府徐垠,明成化年間知府李舉,明萬曆年間知府李士登等相繼增修。至清乾隆十六年知府趙之采重修之後,光彩煥然,規模俱備。

東昌府儒學主要建築有:戟門、東西廡廊、名宦祠、鄉賢祠、泮池拱橋、欞星門、大成殿、崇聖祠、忠義祠、明倫堂、志道齋、據德齋、依仁齋、遊藝齋、號舍、神庫、神廚、饌堂、射囿、觀德堂、敬一亭、萬壽觀、節孝祠、教授宅、訓導宅等亭堂齋舍百餘間,並有宮牆環繞。

敬一亭是儒学教授办公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办公室。

明倫堂是讀書、講學、弘道、研究之所,堂前樹臥碑壹方,上刻御制臥碑文,以训饬生员(學生守則)。【注一】

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四齋为生员自学之场地。敬一亭内有一石碑,上刻明世宗教敬一箴及其注疏【注二】,下刻宋朝程子的“视、听、言、动”四箴和范浚的“心箴”。【注三】以之训导生员养成美好的德性。

清代嘉靖年间,该儒学设教授和训导各一人,生员貳十人,廪、增生员各肆拾人。【注四】

【注一】順治时期頒行御製臥碑文(學生守則),用以規範生員的品性與操守;並且刊刻於全國各府、州、縣學宮,俾知確實遵守。學宮,乃昔日公立學校,與孔子廟並列;生員在此進德修業,儒家精神朝夕感召。碑文如下:

世祖章皇帝钦定卧碑文

礼部

题奉钦依刊立卧碑晓示生员

順治九年,禮部題奉欽定刊立臥碑,置於明倫堂之左,曉示生員。

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學院、學道、學官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要養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諸生皆當上报国恩、下立人品。所有條教開列于后:

生員之家,父母賢智者,子當受教父母;愚魯或有非為者,子既讀書明理,當再三懇告,使父母不陷於危亡。

生員立志,當學為忠臣清官。書史所載忠清事蹟,務須互相講究;凡利國愛民之事,更宜留心。

生員居立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術邪刻,讀書必無成就,為官必取禍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殺其身,常宜思省!

生員不可干求官長、交結勢要,希圖進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生員當愛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門,不可輕入;即有切己之事,只許家人代告。不許干與他人詞訟,他人亦不許牽連生員作證。

為學當尊敬先生,若講說皆須誠心;聽受如有未明,從容再問,毋妄行辯難。為師者,亦當盡心教訓,勿致怠惰。

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制論,黜革治罪。

ruiqi(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