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画是我国隋朝宫廷工艺品。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碣石玄武山庙会大庆之年,民间大量制作工艺品,麦秆制作工艺成当地一大亮点。 2012年3月,碣石麦秆画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中国成立后,碣石成立麦秆画工艺厂,书记(厂长)黄柱,工艺厂制作剪贴人物绣像“毛泽东与霍查”、 “毛泽东去安源”、郭建光、阿庆嫂、李铁梅、李玉和、王杰、焦裕禄等,可算登峰造极,经典作品“梅雀”曾代表汕头专区入选国家参加法国、塞普路斯、比利时 等四国作巡回展览,深受好评。麦秆画凭纤细典雅独特的风格,深受国内外人士欢迎。然而82 年因体制改革,工人下岗,麦杆画只作家庭作坊。
麦秆画的制作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碣石民间老艺人 “赖顶”等人制作的麦秆编织吊件如灯塔、小鸟笼、草猛、簪花等各式动物吊件工艺品以及泥件、纸件,它们都在庙会期间销售得十分火爆。而后,碣石当地的民间艺人还将这些麦秆编织吊件制作成盆景花如“菊花”、“梅花”等,用于“七夕乞巧节”、“中秋”赏月”祭拜。
麦秆画以麦秆、乳胶、布为主,配以柴柜、三合板,玻璃按规格大小装裱,制作成不同品种的麦秆画。整个制作过程主要包括:1、材料取于麦秆枝干,分剪出蔻与干,蔻作翎毛、枝干之用;麦秆干用水泡 制三天,用刀片分割出郎、皮,皮要薄如蝉翼,郎可作铺地之用。2、染色:用各种颜色水加热,分染所需各色,晒干后即可用。 3、剪贴:用九种刀法根据画面的需要,制作出粤东独特麦秆画风格。 4、装裱:用不同规格的柴柜、玻璃面和底板将制作好的麦秆画裱成与柜对称的工艺品。
麦秆画色泽艳丽,经久不变,可仿作国画、油画,亦有自己独特风格,作名人绣像,惟妙惟俏;作巨幅山水、气势磅礴;作花鸟画,生动逼真;作群虎,威严眈眈,具有点草成金独妙之处。在工艺特征上,可与苏绣比美,但比绣品更有亮度,具有细如发丝、粗如平片,呈显麦秆画独特风格,让人感到新奇。在染料上以直接绿、明黄,直接灰、直接棕,品绿、桃红精为主色。而在布上精挑各色棉布、蚕丝、锦布,体现了麦杆画严格的制作标准。另外,在麦秆画作品中,最经典的是猫、蝶、牡丹、梅雀及人物绣像,它们比其他画作更活灵活现。
麦秆画的历史发展展现了碣石人民热爱劳动,勤劳刻苦,敢于创新,追求生活美的精神品质。是他们的心灵手巧创造了不朽的“麦杆画”,是他们的精益求精缔造了更加辉煌的成果,是他们的坚持不懈让如此美的“麦杆画”永垂不朽!谢谢你们!我们因你们而骄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