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一词,始见于西汉,当时“东昌”不是地名,而为—封号。汉清河王刘义之子刘成,汉孝宣帝时被封为“东昌侯”。以“东昌”为地名,始于元代。元之前,聊城是博州州治,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五月,元世祖忽必烈改革全国行政设置,改州为路,原博州遂易名“东昌路”,自此,聊城始称东昌。明洪武元年至清宣统三年,聊城为东昌府治所。明代东昌府治聊城。曾辖临清州(领邱县、馆陶县二县)、高唐州(领恩县、夏津县、武城县三县)、濮州(领范县、观城县、朝城县三县)三州和聊城县、堂邑县、博平县、茌平县、莘县、清平县、冠县、邱县、馆陶县、恩县、夏津县、武城县、范县、观城县、朝城县15县。“东昌”一词,始见于西汉,当时“东昌”不是地名,而为—封号。汉清河王刘义之子刘成,汉孝宣帝时被封为“东昌侯”。以“东昌”为地名,始于元代。元之前,聊城是博州州治,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五月,元世祖忽必烈改革全国行政设置,改州为路,原博州遂易名“东昌路”,自此,聊城始称东昌。明洪武元年至清宣统三年,聊城为东昌府治所。明代东昌府治聊城。曾辖临清州(领邱县、馆陶县二县)、高唐州(领恩县、夏津县、武城县三县)、濮州(领范县、观城县、朝城县三县)三州和聊城县、堂邑县、博平县、茌平县、莘县、清平县、冠县、邱县、馆陶县、恩县、夏津县、武城县、范县、观城县、朝城县15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