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聊城的最初的城址聊古庙
聊古庙又名“聊崮庙”是春秋至北魏聊城故城。春秋后期,今聊城一带称为“聊摄”。齐国灭聊国后,始称“聊城”,为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聊城城址在聊古庙的时间约为一千余年,距今已二千五百余年。
“聊摄”二城名是为了宣扬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绩而命名。聊城的“聊”最早出现在《左传》:“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城址在今城西北阎寺村东南处的聊古庙村,始建年代约在公元前522年以前。
《聊城县志》记载:“聊城为高阳氏(即黄帝之孙颛顼)莅临之地。”当地人为了怀念他,给他修了衣冠冢,冢旁盖了庙,人称“聊古庙”。明万历年间在此建有庙宇。清宣统二年修纂的《聊城县志》记载:“聊城城西北二十里有高阳氏陵,俗称聊古庙”。北魏郦道元记录其当时的风貌说:“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即鲁仲连射书台。
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颛顼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清康熙年间,聊城人状元邓锺岳到此,书写“聊古庙”匾额一方,悬于庙门,遂将“聊古庙”之名称沿袭至今。过去该庙的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锺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七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庙毁,现仅存遗址。
颛顼墓在聊古庙西北约五十米处,传说是它的衣冠冢或泥塑像葬处。颛顼墓旁有水井,称圣水井,传说此井“颇著灵异,逢旱祈祷,辄降甘霖”。古为聊城八景之一,称为“圣泉携雨”。
二、王城
王城是北魏至后晋时聊城的县城。《魏书·地形志》载:“聊城县有王城,郡、县治”。北魏太常七年(公元422年)安平王镇平原,王城为安平王镇守平原所筑之“平原镇”。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平原镇”为“平原郡”,当时平原郡领:聊城、博平、茌平、西聊四个县,王城为平原郡的治所;聊城县治所也迁至此城。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聊城县治由聊古庙东迁。
北魏泰武、永安年间,葛荣于此置冀州,寻废,魏孝武帝复置平原郡。
隋开皇三年(583)废平原郡,开皇十六年(596)置博州,仍治王城。
唐天宝元年(742)改为博平郡,乾元六年(758)复为博州,而州、郡治所一直在王城。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县治所迁于“巢陵故城”。聊城县治在王城的时间为523年(422~945)。
王城的位置在哪里?
这一时期章丘境域先属南朝的刘宋,继归北朝的北魏,以后北朝分列,先属东魏,后属北齐。境内计有高唐县、广宗县、卫国县、朝阳县、顿丘县、博平县、蠡吾县、肥乡县、聊城县等县,或属东魏郡,或属顿丘郡。据宁荫棠先生考证聊城县县城在今章丘市白云湖附近,或在历城唐王镇境内台城,不可知。
许多同志的文章提及的:“王城遗址在今城东十公里徐田庄南”之说有误!因为从王城再至迁至巢陵城,即今旧州洼,而旧州洼之北400米是徐田庄。
三、巢陵城
从聊城大学南门沿湖南路向东四公里有“九州洼渔村”,向北即到巢陵城遗址。因“旧时为博州治所”,故今称“旧州洼”,讹称“九州洼”。
“巢陵城”是后晋至北宋初聊城的县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聊城旧城因“河决城圮”,于是把县治南迁至巢陵。“巢陵”因有巢父墓而得名,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黄河决口,“巢陵”城毁,博州及聊城县治所迁至孝武渡西的今聊城城址,博州及聊城在“巢陵城”的时间共四十七年(945~992)。
巢父是中国古代名士。他生活在尧舜之时,“山居不营世利”,以树筑巢,居于其中,故称其为巢父。相传,尧曾“以天下让之”。
巢陵城俗称“旧州洼”,讹传为“九州洼”。有“狮子红眼闹旧州”的传说,目前正在启动旧州洼湿地公园建设。
上世纪八十年代旧州洼北有一高大的土堆,当地群众称之为“老台”,旧州洼南之张屠庄有一高大的土堆,当地群众称之为“王坟”,此二土堆现均已不存,据旧志载:“巢父墓在城东南十五里,旧治十字街东南” 。当地群众说的“王坟”大概就是“巢陵”。
今之“旧州洼”南接张屠庄,东接东外环之傅家老庄,西接军王屯,向北400米是徐田庄。
聊城市正在启动旧州洼湿地公园的建设,旧州洼湿地公园位于聊城开发区最南端,规划用地在长江路以南、中华路以东、湖南路以北、庐山路以西,占地约174公顷的区域。该区域位置比较重要。区域内基本没有民居房屋,以农田为主。地势相对低洼,雨季大面积积水。现有树林面积37.6公顷,鱼塘和水面集中在中心区,面积约为20.4公顷,鱼塘平均深度四米左右。
四、孝武渡西城
“孝武渡西城”即今聊城的老城区。宋淳化三年(992)六月,因黄河水患,巢陵城毁,移聊城县治至运河孝武渡西,即今聊城运河以西的旧城区。“孝武渡”也叫“崇武渡”;运河大码头即崇武渡大码头。
旧时在聊城闸口以南的运河西岸有一座著名的官驿“崇武驿”。驿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歇宿换马的场所。明清时期,崇武驿有马二十余匹,急递马夫二十余名,另备有船、轿、水夫、轿夫等。
明代刑部尚书周伦有诗《崇武驿候水》:“崇武堤边柳,维舟候驿亭。月高沙浪白,溜减石痕青。独夜风前漏,行踪水上萍。满溪春涨发,蓬底雨溟溟。”
北宋熙宁三年(1070)始划定规模,搬运土木,修筑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军事需要将宋筑土城扩筑为砖城。扩建后,城高池深,布局严密,易守难攻,时称:“能陷不失的凤凰城”。“孝武渡”也叫“崇武渡”即今大码头。《聊城县志·城池》记载:“孝武渡在通济闸上流,其渡口西有羊使君街”。“通济闸”今称“闸口”。
明洪武七年(1374年)为“远眺料敌于严更漏”,在城中央建造更鼓楼一座,今楼犹存,更名光岳楼。1411年,会通河疏通,东昌府成为运河沿岸9大商埠之一。后又不断修城。乾隆年间漕运达到鼎盛时期,东关大码头一带尤为繁华,太汾、山陕、苏州、江西、武林赣江6处会馆傍河而立,河中商船络绎不绝,岸边货积如山。漕运带来的兴隆繁盛延至1854年,长达四百余年之久。
“古城新区分明,新旧城区相连而不相交”是聊城城市格局的独特之处。聊城老城区西至运河,东西南三个方向以环城湖为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