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正月十六,是花会之乡葛沽镇20多道花会集中展演的日子,也是葛沽人常说的妈祖娘娘“接驾”的日子。展演共分下午和晚上两轮进行,依次有26道花会过场表演,引得四里八乡乃至海外朋友前来观看。那天,我受命担任现场解说员,亲眼目睹了声情并举、五彩缤纷、技艺惊人、万人空巷的传统文化氛围。时过正午,花卉展演正式开始,第一道耍乐会“鼓乐龙灯”。只见15面大鼓和一条长龙“腾云驾雾”而来。鼓手在手持小镲会头的指挥下,英姿飒爽,欢快壮观。长龙是由葛沽12名中老年妇女组成,为首者手持龙球上下旋转,龙头带着金身金尾紧紧追逐,舞姿变化、扣人心弦:单钻入空、双钻入云、叠龙望月,龙携如意入盛世、龙送吉祥迎新春,等等,让人眼花缭乱、拍手叫绝。
接着是由十几个美少年组成的“清平竹马”花会,表演形式以载歌载舞为主,间或“跑马”,快似骤雨疾风,慢如流水行云,有疆场杀伐之气。那竹扎马形、布缝并彩绘,扮相机巧、栩栩如生,这道花会深受群众喜爱。
高跷表演共有12伙高跷参演,他们大多是一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演员们手持道具,随着振奋激昂的锣鼓点,表演自如潇洒、酣畅淋漓,其水准旗鼓相当、精彩纷呈,表演技巧颇见功力。其中“葛沽长乐老高跷”,是一道拥有悠久历史及文化传承的民间花会,先前出现于葛沽明朝“十老九乐”中,是以地秧歌、地高跷融入当地渔民所踩的跷发展而来。据史书记载,已有400多年历史,长乐老高跷由12人组成,扮成梁山攻打祝家庄时的12位好汉,他们各扮各相,惟妙惟肖,其武棒技艺共有108套,分为36套燕青棒和72套行者棒。在表演时,单场有大扑蝶、小扑蝶,大摸鱼、小摸鱼,逗花鼓、逗锣鼓,三点下双对儿、乱点下双对儿等,集体场有穿亭子、走天下太平、上五角子、套花篮、摆如意、摆狮子头、龙摆尾、大马驮象等。他们在继承上辈高跷老艺人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
14道耍乐会近三小时方才结束,最后是座乐会。座乐会是由8架宝辇和3驾灯亭组合而成,随着撼人心魄的法鼓和铙钹声,雍容华贵、玲珑剔透、绚丽多彩的宝辇亮相了。旧时葛沽民众,多以航运和渔业为生,世代敬奉妈祖娘娘已有4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十六是海神娘娘“出巡”的日子,人们搭棚摆设、请驾出巡、接驾回宫,成为花会活动延续多年的主要内容。平日,娘娘金身住在大家推选的、颇有威望的人家里,到了出巡日才被请上宝辇云游四方。8驾辇中供奉着8位娘娘,依次是北茶棚凤辇“泰山圣母”、东茶棚凤辇“天后圣母”、阁前茶棚凤辇“子孙圣母”、西茶棚凤辇“眼光圣母”、东中街茶棚凤辇“天明圣母”、营房茶棚凤辇“天河圣母(葛沽人称二奶奶)”、香斗茶棚凤辇“痘疹圣母”、宝辇茶棚“天后圣母(天后圣母古镇历史上称为大奶奶,此称呼延续至今)”,宝辇按惯例是最后一个压场。可见,人们祈佑娘娘的恩泽,已远远超出了出海平安的范围。
营房茶棚“宝辇”是第6个表演,较之其他“宝辇”我却看得最为仔细,我对营房茶棚“宝辇”中供奉的“天河圣母”情有独钟,是因为她平日客居我家。初见“天河圣母”是在20多年前刚刚结婚时。彼时,我和婆婆住4间房,其中一个套间就供着娘娘的塑像,只因当时公公和大伯他们率众人重修营房宝辇、重塑娘娘金身等事宜出过不少力,婆婆又对娘娘信服有加,人们才推举娘娘侍奉在我家。娘娘塑像就放在一个漆着枣红漆的大佛龛里,她面如桃花鼻如悬胆,柳眉似一道弯月般明朗,樱桃般小口嘴角微微上翘,一双好看的丹凤眼,慈祥宁静地注视着前方。缀满“珍珠玛瑙”的凤冠,流金淌翠华丽无比,针绣龙凤图案的织锦黄袍合体地罩在娘娘身上,腰间还系了一条祥云与牡丹饰纹图案的蓝色围裙,整体看去娘娘庄重威仪,又不失美丽端淑。
每道宝辇花会各拥众不下百人,长者70开外,幼者10岁有余,一色古装打扮,无不神采飞扬,驾辇者是青壮汉子,其中两位前后把持,其余的分前后抬着红漆辇杠,小步微颤,行走摇晃,时而盛装舞步,时而健步如飞,甚是壮观。两侧紧随四名填凳子的小辇童,让宝辇坐如泰山稳重,行如碧海荡舟。再看那宝辇,高丈余,重千斤,披红挂绿,娇艳夺目,辇身凸刻着九龙跃海、双凤朝阳、牡丹吐芳等图案。辇顶挂满宫灯,光芒四射,到了晚上更是热闹非凡,鞭炮声响彻云霄……
那日晚上,前来观会的人相比白天踊跃密集,初步估计达万人之多。从楼上观望,人头攒动、接踵擦肩,锣鼓声、铙钹声响彻天外,海河岸边绚丽烟花若隐若现,辇中灯火通明摇曳,把古镇夜空映衬得五彩缤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