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韩紫石

家乡区县: 南通市海安县

韩紫石为海安县海安镇人,少小家贫。他出生于1857年,左宗棠就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为1881—1882年之间,其时韩紫石为24—25岁。对于著书时年届85岁的韩紫石来说,那时确实是“少”时。至于“从余门前经过”,则可以肯定左宗棠坐的船是从上官运盐河(即老通扬河)过来的。因为当时上官运盐河经过海安镇的一段为内城河,后来运盐河疏浚为通扬河,才在海安镇内城河南侧新开了一段河道,而镇区的这段内城河解放后被填,改成路道——就是现在人民路东西方向的部分。韩国钧老宅当时就在运盐河边上,所以他在家门口看到了左宗棠乘坐的船队。而运盐河流到立发附近可以转入东去丁所、栟茶的串场河……毫无疑问,为清廷立下惊天奇功——刚刚收复新疆160万平方公里,又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的左宗棠,其出行必定威风八面,所以左宗棠在船上身穿黄马褂及其排场让韩紫石看了感到“莫大之荣”,正像当年红卫兵到北京见到毛主席引以荣光一样。韩国钧在《永忆录》中记下了这一笔应是真实的,可信的。

韩紫石先生于光绪五年中举。先后任行政、矿务、军事、外交等职,清末官至吉林省民政使。辛亥革命后,韩紫石由东北卸任入关,袁世凯让“国务院电传大总统谕令到京”。韩公深知袁狡诈投机的为人,乃拒绝前往。后因“苏人以桑梓义务相责备”,勉力于次年八月首任江苏民政长。其后任安徽省巡按使、江苏省省长,并一度兼督军。服官四十年中清廉自守,治事勤恪,所在有政声。[1]
辞官济民

民国十四年(1925年)辞官归里后,仍不遗余力关心桑梓,参与水利,救灾赈济,编纂史志、搞盐垦,办教育,维护地方治安。居乡问政,为苏北民众做了不少有益之事。[1]
民族气节

1938年春,日军从天生港登陆,进犯苏北,韩德勤部队不战而退,海安遂于三月二十日(农历)首次沦陷。只得去泰州北乡板场(今属兴化)避难。目睹大片国土沦丧,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他极为悲愤。其晚年岁月,是在“万方多难”的抗日战争中度过的。韩紫故居在海安镇东大街。他在死之前说:“死后不要把我的尸体交给日本人,你们要偷偷把安葬下去,千万不能让日本人知道。”[1]
与世长辞

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三日晚,饱览兴亡的紫石老人与世长辞。

韩紫石的政治思想,主要由四个要素形成。即同情民众疾苦思想,中国传统的忠君思想,效法国外富强振兴思想和爱国思想。各要素间既相结合,又相制约,于不同历史时期,伴随革命起伏、社会发展,以及韩紫石个人地位之改变而消长和转化,因受其出身及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决定了此种消长与转化时而缓慢,时而明显,形成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总的趋势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忠君思想不断削弱,爱国思想不断上升。最后,在抗日战争时期,爱国、救亡,联共、反蒋,发展成为主导思想,终于成为著名爱国士绅。[4]

Aimee(2014-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