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值得福州人民纪念的特殊的日子。
10时30分,一架喷涂福航标志的波音737客机,将满载旅客,首次从长乐国际机场起飞,翱翔于广袤的蓝天,直奔首都北京的怀抱,把福州与北京两个远隔千里的城市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
福州,有福之州。福州人民一直怀着一个关于航空的美好梦想。这一梦想,从遥远模糊到清晰可见,再到触手可及。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孕育,付出了太多的努力、汗水,属于福州人自己的航空公司终于在今日起航,美梦终于成真!
跨越发展的战略布局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组建福州航空,在福州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航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产业。中央大力支持民航业发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航空事业发展,与中国民用航空局签署了《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航发展会谈纪要》,全力推进福建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和航空事业加快发展。福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将发展航空事业作为惠民利民和提升福州美誉度的重要抓手,大力打造海西航空枢纽。一方面,积极实施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立足优势,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引进航空制造、航空物流等临空经济产业和项目,努力为全面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插上腾飞的翅膀。
纵观国内外,凡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几乎都有一家主运营基地设在当地的航空公司。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无论从城市规模、经济发展,还是从人员往来、便民利民的角度,都具备了设立主基地航空公司的条件;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需要靠发展航空业来助推一把、拉高档次。在这样的背景下,筹划组建主基地航空公司,题中之义、水到渠成地成为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
然而,航空业是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行业,一家航空公司的设立和准入,有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高投入、高风险、高要求,让福州在组建本土航空公司的门外徘徊了许多年。
心若在,梦就在。机遇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和支持福建、福州加快发展,福州民航业的发展也迎来重要机遇期,尽快组建一家本土航空公司的需求尤为迫切,并再一次提上市委、市政府议事日程。
在充分考察、科学论证之后,2012年8月17日,福州市政府与海航集团有限公司最终携手,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利用后者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强大优势,作出共同发起组建福州航空公司的战略部署,为福州航空的建设发展确定了方向。随后,双方分别成立了工作班子,具体运作福州航空筹建事宜。
不是不动,伺机而动。天时、地利、人和逐一具备,福州航空破壳而出、应运而生。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组建福州航空,在福州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福州新区开放开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经济总量做大做强,更好地实现便民、利民、惠民工作理念,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福州市国有资产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宁说。
“马上就办”的具体实践
筹建工作不走寻常路,困难面前敢于打破常规寻求突破
作出组建福州航空的决定,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福州航空筹建过程中所要跨越的重重关口,非一般人能够料想得到。
筹建需要获得批文。在正式向民航华东局递交筹建申请后,福州航空就遇到了难题:民航主管部门基于民航业发展全局考虑,暂时搁置了这份申请。好戏开拍之前骤然喊停,个中滋味可以想象。
好事注定多磨。福州市和海航集团不等不靠,想方设法迎难而上,寻求突破。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出征,多次带队赶赴北京、上海等地,拜访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华东局等相关部门领导,协调解决福州航空筹建审批事宜;有关领导靠前指挥,多次指示筹建工作组根据要求,提前完善相关材料和手续。在国家发改委、中国民用航空局领导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一年的努力争取,2014年2月12日,福州航空正式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的筹建批文,筹建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从此步入快车道。
获准筹建后,各方加大马力,紧锣密鼓,咬定福州航空10月首航的目标,倒排工作进度。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发改、财政、税务、工商、国资、国投等部门和民航福建监管局组成的筹建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发改委(市民航办),弘扬“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优良作风,全面推动、协调福州航空各项筹建工作;海航集团派出了各方面的管理、技术人才,具体实施福州航空的筹建。
各个环节纷繁复杂,形势千变万化。能否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筹建工作,实现开航的目标?一开始,大家的心里都没有底。
“就国内而言,组建成立一家新航空公司,筹备时间一般都要两到三年。”福州航空董事长刘开宏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