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宾阳炮龙节

家乡区县: 宾阳县

    宾阳炮龙节历史悠久,其起源说法不一,但最具有喜庆色彩的说法是起源于宋朝狄青与侬智高昆仑关大战有关。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宋朝名将狄青为了麻痹“据关造 反”的壮族首领侬智高,时值元宵前夕,狄青下令大办酒席宴客三天,并令士兵扎龙起舞,号召百姓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助庆狂欢,宾州城内一派欢腾景象。当夜二鼓,狄青率领精兵突袭昆仑关,三鼓时分夺下昆仑关。宾州城居民从此认为舞炮龙吉祥,每年此时必舞炮龙以求喜庆,狂欢不断,流传至今。

宾阳炮龙节活动流程

1. 游彩架

     游彩架即彩架游行。游行的队列由彩色台架、舞龙、舞狮、彩灯、音乐柜等组成,队伍长有半里甚至一里以上,由狮队开路,舞龙保尾,中间彩架4台,每台配一套文武场(乐队)。每台彩架由4人肩抬,台上以数个孩童扮饰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造型,每人坐立于特制的手指或佩带的伞、扇、剑、弓、刀之类的小道具上,装配巧妙,神气妙趣。

2.灯会
     俗称“灯酒会”,活动内容有乡饮和取灯。乡饮以村屯和街巷为单位,由上一年生男丁(俗称白花)的家长担任“头人”筹集“丁款”和负责所有事务。各人聚集祠堂或者村社商讨当年的农业生产,宣布村规民约,然后会餐。取灯乃“求嗣取丁”之意。灯会前,取灯者选择生有三男二女的男人为“抱花岳父”和一位擅长山歌的“抱花岳母”,向灯会头人报告取灯意图,头人找人制作一盏贴有麒麟玲珑的“莲灯”。灯会当日,取灯仪式在社庙或祠堂举行,“抱花岳父”提着“莲花灯”,众人在“头人”引导下,敲锣打鼓给取灯人家送去。2.4 舞炮龙
舞炮龙是整个炮龙节的高潮所在,主要包括开光、舞龙、舞炮龙、送龙等活动。

   开光。正月十一晚的七时正(PM19:00),在庙宇或社稷之处为炮龙开光。
   舞龙。炮龙以龙珠、龙牌(龙灯)、锣鼓、文武场开路,照明(火把灯)及护龙队首尾随龙而进,火铳队则负责燃放火药增加龙随云腾而起之势。
   舞炮龙。“舞炮龙”即以燃放“鞭炮”弹烧狂舞之龙。民间认为炮烧得越多,龙在自家门前停得越久越吉祥,并认为炮龙节蕴含着祈求风调雨顺、生意兴隆及喜添贵子之意。
送龙。炮龙舞到村头街尾,舞龙队集中到既定地点,由会首举行传统送龙仪式,然后生火将龙焚烧,送龙升天。

宾阳炮龙节鞭炮
1 鞭炮不伤身
   令人惊奇的是,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参加的狂欢节,狂而不乱,欢乐不断,多年来鲜有安全事故发生。据悉,原因一是炮龙节鞭炮是当地生产的危险性极低的“炮龙炮”;再者是当地良好的传统,燃放鞭炮都自觉抛向安全地带。正是这些因素使得这一传统节日能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并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宾阳人对鞭炮有特殊的感情,认为鞭炮代表“红火吉利”,因此,放炮的和被炸的人,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炮龙节当晚所燃放的是特制鞭炮,称为“龙炮”,为当地炮龙节特产。每响“龙炮”装药不超过0.02克,因此威力有限,即使在皮肤上炸开,也只能形成皮外伤痕。炸伤皮肉之后,不会很疼,3天之后会自己痊愈,因为鞭炮里含有的硫磺等物质有药效,“龙炮”不会伤人的奥秘也在于此。
2 .只许放“龙炮”因为放小鞭炮打在身上不会引起大伤害,所以宾阳舞炮龙,还有一个老规矩:炸龙只能放“龙炮”(小鞭炮),不能放大鞭炮。如果被发现放大鞭炮的话,会被护龙队“隔离处理”。
      在每条炮龙周围,都有一支“护龙队”,他们都是手持火把的威武壮汉,除了护龙,还兼维持场面秩序。比如,阻止用不合规定的鞭炮炸龙,防止人们过于靠近炮龙而被炸伤挤伤,遇到紧急情况,护龙人也会立即处置。因此,整个炮龙节得以场面热闹却秩序井然、人员安全。

3.历史来源
    宾阳舞炮龙孕育于宋、元朝,发展、形成于明朝、成熟于清末民国,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历史渊源的悠久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的融合性、民众参与的积极性等特征,不但具有独特的中华龙文化研究价值,也具有满足民众禳灾祈福的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
    据介绍,在北宋侬智高起义时,三联杜区是宾阳府所在地,当时官兵与起义军就在附近激战,但未分胜负。于是官兵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正月十一这天全城扎起炮龙张灯节彩,而城里居民提前过起了元宵节,城内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侬智高探得消息后被迷惑了,以为对方正在过节不会有军事行动,放松了警惕,结果被官兵突袭打败了。此后,当地的居民便每年都定期过起了炮龙节。
      传统炮龙年年舞,年年传统舞炮龙。宾阳炮龙节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2008年6月宾阳炮龙节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吃灯酒是宾阳人民欢度炮龙节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这天也是正值正月十一那一天。“灯盏花开欢盛世,酒香人醉乐绵绵”,这是古人赞颂宾阳灯酒节的诗句,也描绘了太平盛世喜庆丰年的美好景象。灯酒本是“丁酒”,是一年来有喜得贵子(民间也叫“添丁”)的人家为了表示庆贺,献出阉鸡等好菜好酒宴请邻居街坊共同庆祝,同时希望来参加的各家各户也人丁兴旺,来年喜得贵子事业兴旺发达。到现在吃灯酒则是人们共同出资,“丁酒”仍是原来的“丁酒”,可是赋予了灯酒会时人们联络感情,规划创造美好未来等更多新意。

4. 节日活动
   起源于北宋年间的宾阳炮龙节,被誉为“中国狂欢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当日晚上主要街道上群龙劲舞,鞭炮齐鸣。每条炮龙长达三四十米,被视为新年神物。
开始的点睛仪式,一个阿婆拿着一只鸡,咬破鸡冠,把血蘸在笔上,涂在龙的眼睛和舌头上,随后开始舞龙。
     令人称奇的是,舞龙者都是赤裸上身。在点睛仪式之后,人群中马上有人点燃鞭炮扔向龙身炸龙,噼里啪啦的鞭炮不停从各个方向扔往龙身,而袒胸露背的舞龙者则快速舞龙躲避。在炮龙老庙,二十条巨龙左腾右挪,开始向周围街道进发。每到一处,无数的炸龙人紧紧围追;每家每户也从房顶点燃鞭炮,从高空炸龙,舞龙者则不停奔跑躲闪。据介绍,鞭炮炸龙,主要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富贵平安。炮龙在炮光中游舞时,很多胆大的游客纷纷挤到炮龙周围,伺机钻龙肚。传说,钻龙肚能带来一年的吉祥如意;情侣携手钻龙肚,则能喜结良缘,所以很多人乐此不疲地钻龙肚。炮龙走过之后,许多居民依然兴致不减,一些男子脖上挂着一串串鞭炮,在街上如同玩杂技一般,点燃鞭炮,在头顶旋转几圈,然后抛向空中。许多女子也“巾帼不让须眉”,点燃鞭炮后如同跳舞一般,在原地旋转几圈,然后不慌不忙将正在鸣放的鞭炮扔向空中、地上。
    舞龙结束后,人们把被鞭炮炸得只剩骨架的龙头当柴火烧,再在上面支起一口大锅,在锅里放上米和各种佐料,熬成“龙粥”,给大家喝,慰劳舞龙的勇士。据说喝了龙粥能去百病,幸福安康。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是宾阳的炮龙节,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了这“龙腾人跃”的场面吧.

彩架当步
      时间:上午11时18分
     8头雄师在阵阵锣声、鼓声和观众的笑声、歌声中时而腾空,时而摇头晃脑。
“彩架,出场啦!”在市民的掌声中,6台彩架终于“干呼万唤始出来”。首先入场的是宾阳南街社区“莲花飘香”、“大战洪洲”2台彩架;随后出来的仁爱社区的“甘露满人间”彩架上,观音童女身披纱衣,手挥“仙草”洒下点滴甘露;而三联社区的彩架是“梁祝姻缘”、“三姐传情”。
      彩架游行时,一般装制4、8、10台不等,伴以舞龙、舞狮、彩灯、音乐柜等,队伍有250米至500米 长。每台彩架由4人肩抬,彩架上有数名孩童扮饰的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造型,或坐或立,手里还有伴剑、弓、刀之类的小道具,装配巧妙,五彩缤纷。
开光仪式
      时间:傍晚7时
      当天傍晚6时40分,从四面八方奔涌到位于老街的炮龙老庙开光点的市民与游客,一睹炮龙舞风采,宏伟的庙内真是人山人海。
     只见一条条白须巨龙被盖住双眼,几百位警察维护秩序。在跑龙老庙的门前,一位祭师拿着一只鸡,等待开光;旁边的角落香火袅袅,不时有群众去烧香;许多台摄像机、照相机早巳等候。
时间到晚上7时。“开光!”开光祭师大声说。人群像炸开了锅,纷纷涌向开光点,使开光处的人群混乱,几乎失控。

炸炮龙

    时间:晚上,19时00分至次日凌晨轰隆的炮声震耳欲聋,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火把此刻挥动着,佛光寺前临浦街已是一片火的欢腾,此时人群在这里欢呼着,不知疲倦的游客伸长脖子望着,生怕错过每个精彩的镜头。
舞龙者头戴藤帽,身系腰带,吆喝着赤膊上阵,任由鞭炮在身边爆炸。炮助龙兴,龙凭炮威,18条巨龙时而高昂起头,向天空喷射出一团团火焰;时而摇摆奔腾,和光彩夺目的大金珠相互辉映。一串串的电光爆竹,惊天动地脆响,为巨龙助威助兴。
钻龙肚
     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都夹道相迎,将事先准备好的鞭炮拿出来燃放。有的家庭一买就是几十万头的鞭炮,从自家4楼悬挂而下,要燃放完这些鞭炮,起码需要20分钟。炮龙在铺天盖地的爆竹中左右翻腾起舞,给每一户人家叩头送福。在当地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当这一家的爆竹未放完时,炮龙是不能到另一家去舞的,因此,往往是一个通宵,炮龙才舞过一条小街。

抢龙珠

    龙身的每一件东西都代表着吉祥如意:捋下几丝龙须,系在家畜栏上,能求得家畜无病无瘟;扯一小块龙皮,可保你今年五谷丰登;最吉祥的是取得龙含于口中的财珠,商人获得此珠就能生意兴旺、财源广进。所以,引来人们不遗余力地“抢龙珠”,以博得一年的好兆头。

 

 

 

白海娟(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