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美食,“土”得健康
记忆中股市从没在周六开市过,今天“调休”孩子上学、人家上班,我们又被“饶”上一天了。从早“宅男”到傍晚,等娘儿俩回来,给他们整了“红菇米粉汤”当晚餐,吃完就独自散步去考察金榜公园对面的街边餐饮店了。
我这红菇是以前人家送的,不是德化老家带来的,当然红菇也是德化特产山珍之一,“闽中屋脊”嘛,前几天回去,听他们说眼下上好的一斤要4百元,一般的也得2百多,我在饭馆里菜单上见到红菇拌面线、红菇豆腐汤等也价格不菲,物以稀为贵呀!其实都别提红菇这种极品了,就普通的德化山货、“土菜”,近年也是身价倍增、“行情持续看涨”,这在情理之中——如今人们怕“富贵病”了嘛,讲究膳食结构、重视饮食养生、追求“绿色环保”,都知道越“粗”越养人、越“土”越健康,山里的吃食自然金贵起来了。结果呢,泉州市首届“十佳农家菜”评比,德化土菜就占了三席,而荣膺“泉州市农家名菜”的就更多了,什么德化黑兔煲、红酒鸡、笋干烧肉、淮山“粉仔糜”,等等,这趟国庆回去,我也好吃好喝了几日,此刻泛着口水空嘴大嚼,回味回味,也是一乐。
头一夜被堂弟拉到小餐馆里喝啤酒,香酥小溪鱼、煎豆干等佐酒正好,不过我点的竹鼠(“番鼠”)被做成椒盐的了,感觉不如米酒来炖,那可是食补佳品。次日晚上连吃两场,傍晚先被大侄女请到山上的“墅味馆”吃德化美食,“土”得健康——城后凤凰山侧陶瓷学院一带是地道德化农家菜馆聚集地,先前尝过一家的,这回吃到了“麻丝菇”、“粘鼻芋”、“菜豆脯”、“芋梗”煲、土鸭汤、石鳞(“石冻”)汤、羊肉煲、炒淮山等,有些是好久没尝到了,大快朵颐!说到淮山,家乡人叫“薯仔”,绿色食品啊,以前大多做汤,这玩意儿这些年来在都市也是大受欢迎、身价暴涨,厦门今年有阵子竟然断货了!有道大菜叫“烤兔”,我估计是从时下风行的“麻辣烤鱼”改过来的,尝了几块,觉得有点可惜了,直接做兔肉煲多好——小时候家里养过长毛兔的,我拔过好几年兔草哩,对兔肉的嫩香鲜美还是有记忆的!德化美食,“土”得健康
当夜第二场是全家大聚会,在南门半坡上,那也是城关里美食聚集地之一,酒灌多了,吃了什么好菜记不得了,只记得喝了好几晚鲜苦菜小肠汤——我们德化人对苦菜汤是有感情的,特别是苦菜干炖的汤,黑乎乎的,风味独特,海边人初闻不惯,戏称是“臭脚气味”,我们却闻之心动、甘之若饴,这不,中秋节午后我沐着秋日徒步逛了一圈城关,经过西门车站那老店时,忍不住进去要了碗苦菜大肠汤,3块钱,解渴更解馋!
在我看来,山城的人们没甚大追求大压力,吃吃喝喝是常态,比城市人更会生活。家里一帮人看来就我最不会搞吃的,那天老大弄了个栗子猪尾煲,就很好;常年在内山木材站的妹夫还开过菜馆哩,那天他用红酒焖的猪蹄膀,引得我把平时的自我戒律仍一边去了——自己怕“三高”、近来牙根也开始松动,吃食原本“百无禁忌”的我渐渐变得挑食了,喜酥烂、好素净、重养生,不过难得回乡面对美食,就管不住自己的嘴了!德化美食,“土”得健康刨去情感因素客观审视,家乡很多美食也都可谓“土”得健康,于我特对路,不过山獐、山猪、狗肉之类,也还是兴趣不大。
走时老妈让我带些板栗、手磨魔芋(“久头”)、家酿红酒等来厦门,谢绝了,太太不识山货,以前带来的笋干、笋叶、金针菜、山茶油等,最后不都是咱慢慢自行消化了?其实在厦一些老乡开车回去,返来时往往车后厢恨不能塞满农家猪肉、土番鸭、番薯芋头、霜打的芥菜……家乡的美食、儿时的风味,所谓“乡情”,也许就是这么“由口入心”积淀而成的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