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武中学建校于1905年3月,既是海珠区[1]最古老的一所中学,也是广州市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之一,被誉为“海珠文明的摇篮”。学校坐落于美丽的珠江南岸、千年古刹海幢寺旁,分南北两个校区,占地共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现有60个教学班,教职工220人,在校学生3000余人。校园环境幽雅,古树参天,绿树成荫。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设备:千兆校园网络系统、100个电教平台、初显“智能校园”雏形;历史室、音乐室、心理辅导室……的设计、装潢、配置,领广州学校之先;藏书15万多册的图书馆完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学校有一支优良的干部教师队伍 ,学校秉承百年校训“坚忍、奉公、力学、爱国”,在长期的教改和科研实践中,提炼出“育人为本,拓展潜能”的教育理念,创造了“拓潜教育”的办学特色。
1905年3月3日"小学堂"开学,并向广东省学务处呈请备案,1906年10月28日正式批准,首任校长为谢国华先生。解放后于1952年学校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接办,先后改办 "广州市财经技术学校"、"广州市财政学校"。1954年复办完全中学,定名为"广州市第十九中学"。1960年经市政府批准,与"市33中学"、"龙溪南小学"两校合并,定名为"广州市实验学校"(当时全国十间实验学校之一)。"文革"期间学校易名为"广州市第58中学"。1984年11月复名为"广州市南武中学"。1996年2月学校被批准为"广州市一级学校"。2002年12月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校园环境幽雅,古树参天,绿树成荫,学校典型建筑物体现“古今文化的辉映”与“东西文化的交融”,“古榕苑”演绎着南武的古风魅力,“英语城”散发着南武的蓝韵风采。国家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设施的高标准配置,为发展学生特长、拓展学生潜能提供了多彩的舞台:千兆校园网络系统、100多个电脑教学平台、600多台电脑,智能化用水设备、校讯通、用电控制系统、播音视频系统,初显“数字智能校园”雏形;历史室、音乐室、心理辅导室、通用技术室、生物探究室、微格教室等专用场室的设计、装潢、配置,领广州学校之先;藏书15万多册的图书馆完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独有的学生活动中心,供学生课余和周末学习、健身、休闲、阅读用,活动中心有优质宿位(4-6人一间,空调、独立冲凉房、卫生间),有舒心的阅读室、自习室各90平米 ,有乒乓球室、棋艺室、书画室、作品展览室、形体训练室各100平米,专业物业公司智能化封闭式管理;A级学生食堂,供应早晚餐。
学校有一支精良的干部教师队伍: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现任校长陈祥春为兼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客席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广州市首批优秀中小学校长培养对象、广州市教育系统首批创新学术团队负责人、海珠区首批名校长;吴仉蓉是中学物理特级教师、第二批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在197名专任教师中,中高级教师共有155人,占78.7%,其中高级教师65人,占33%,有研究生学历的33人。有39位(49人次)教师分别被吸纳到市、区不同学科中心组和学科学会中,成为学科或教育科研的带头人。其中,有10人(14人次)分别担任副组长、副会长以上职务。三年来,我校教科研取得多项成果,我校科研室被授予广州市“学习型教研组”的称号,教师共有471人次的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比武获得区以上奖励;有254人次获市级奖;有34人次获省级奖;有83人次获国家级奖。
学校秉承“坚忍、奉公、力学、爱国”的校训,以“育人为本,拓展潜能”为办学宗旨。优雅的校园环境、优良的设备设施、优异的教学质量受到社会广泛的赞誉。南武人与时俱进,正向国家级示范高级中学迈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