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店禁忌
旧时杭州各商家店铺,禁忌甚多。如店员在店堂门口不可打呵欠、伸懒腰、手托门枋等,认为这些会把生意赶跑。店员站柜台,背不可朝外,背朝外为大忌,对顾客不礼貌。扫店堂,只能往里扫,不可往外扫,称谓金银财宝扫进门。如肉店卖猪头要称“卖利市”,烧猪头要称“烧利市”。药店习规更严,逢年初进货,须进“胖大海”和“大莲子”,取大发大利的意思;学徒进店,先拣“万金枝”、“金银花”和、“金斗”,取意黄金银子,也有拣“柏仁”的,因“柏仁”似米粒,培养徒工细心办事的作风;说话也常以药名讨彩头,如“连翘”称“和合”,“红毛大戟”称“大吉”,“贝母”称“元宝贝”,“桔络”称“福禄”等等。药店店员还忌嗅药,送药要说送补药,否则认为是触其霉头。
市声
市声叫卖,是古时商业宣传最原始的习俗,也是杭州市商业传统的民俗标志。市声主要是那些从事交易的小行商、小摊贩,为使顾客了解自己所经营的商品,用口头语言或物品作出的各种表示。杭州市声,南宋已有。《梦粱录》、《都城纪胜》等记载,南宋艺人已有市声社组织,专门模仿各地叫卖声的表演。传袭至今,杭州独脚戏还保留有“各地小贩”这一传统节目,绘声给色,逗人发噱。杭州市声有两种,一种是叫卖声.一种是代声。叫卖声是直接说明所售商品的口头宣传,内容带有极大的宣传性和诱惑性,形式上多有节奏性和音乐性。杭州的叫卖声,丰富多采,四季都有,日夜不分。如春季,姑娘们沿街挨门吟卖的,卖花声:“嗳嗳兰花!”夏季街头的叫卖西瓜声:“嗳十勾儿来卖十个.金子黄糖卖十个!”秋天则一片卖糖炒栗子、炒白果的叫卖声:如“嗳!现炒玉白果,香又香来糯又糯,一个铜板买十颗!”冬天则沿街或挨门挨户有“磨剪刀铲厨刀!”的吆喝声。市声中的代声,是以其他物器声音代替叫卖的一种方式。从前,除个别以洋号洋鼓吹打外,大多数采用打击声。如摇小鼓,表示破布换糖;打钹表示修补破锅;敲梆,是卖馄饨的信号;摇串铃,是走方郎中的声音。
市语
俗称“行话”。这是都市社会各行各业特有的语言习俗现象。诸行市语 历史悠久,南宋以来,杭州都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迅速。《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等笔记文献中,都见有当时杭州都市时代特征的市语、行话。市语、行话,因各行各业而不同。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委巷丛谈》说:“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行,仓猝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也。”清代翟灏《通俗编》卷三十八《识余》曾辑录清时杭州各行关于数目字的市语多种,如:米行:则一子,二力,三削,四类,五香,六竹,七才,八发,九丁,十足;丝行:则一岳,二卓,三南,四长,五人,六龙,七青,八豁,九底;绸绫行:则一叉,二计,三沙,四子,五固,六羽,七落,八米,九各,十汤; 钱行:则一田,二伊,三寸,四水,五丁,六木,七才,八戈,九成。市话有的流传至今,有的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异。如“敲竹杠”一语,目前有的地方叫“斩一刀”,有的行业叫“杀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