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俞德渊

家乡区县: 石嘴山市平罗县

俞德渊
俞德渊,字原培,号陶泉,男,平罗县渠口乡正闸村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六月出生。幼年就读于本村及平罗兴平书院,嘉庆二十年(1815年)中举,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散馆。道光初年,任江苏荆溪知县,不久调任长洲知县。在任期间,严正廉洁,甚得民心,后升任苏州督粮同知。道光六年(1826年),江苏初行海运业务,俞德渊总揽其役,制定章程,政绩突出。道光八年(1828年),他升任常州知府,旋即调任江宁知府。道光十年(1830年),两淮盐务混乱,宣宗授陶澍为两江总督,命尚书王鼎、侍郎宝兴到江南主持改革盐法,众臣大都主张“罢官商盐”,归盐场或盐户,由盐场或盐户纳税。俞德渊没有盲从,认为,盐归盐场后产值额数难定,又不好稽查,会造成收税难的局面;而盐归盐户,不仅私煎容易拖欠,而且经不住天灾人祸,又不好管理;权衡利弊,还是实行官商盐,但需先定章程,重新清灶签证裁减浮加杂费,这样既不因新旧接替而停产,又不影响税收和各地用盐。此意见被朝廷全部采纳,俞德渊遂被提升为两淮盐运使。为了治理混乱的盐规,他接任后,首先把原来由岸商私自贩运食盐,全部改为派官吏督办,并实行在海运中严格稽查、核价,凡余利加数上交国库的制度。很快形成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盐规、盐法,既提高了食盐产量,促进了盐运工作,又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两淮本脂膏地,运使多以财结权贵及四方游客。”而俞德渊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尚书黄钺之子黄中民为盐场大使,欲得美职,他不允,说:“美职以持有功,中民无功不可得。”俞德渊及其妻子、儿女生活简朴,使江南一些地区的华侈之风为之大变。他虽在江南为官,却十分关心家乡教育事业。道光五年(1825年),俞德渊把省吃俭用积蓄下的300两银子,捐给平罗县扩建又新书院。
两广总督林则徐称赞俞德渊他:“体用兼赅,表里如一。”两江总督陶澍,也非常钦佩他的才干,多次向宣宗帝推荐“其才可大用。”宣宗也嘉奖俞德渊的才干。然就在他行将被重用之时,却突然患病不幸逝世,终年57岁。荆溪、常州及江宁地区的群众听到噩耗,无不痛哭流涕,纷纷请求为他建立祠堂,以示永志纪念。老百姓尊称他为“俞翰林”。俞德渊著有《默斋存稿》、《默斋公犊》刊行于世,版藏关中书院。
俞德渊逝世后,朝廷诰授他为“中议大夫”,灵枢运回平罗葬于头闸南昌润渠畔,建立祠堂。1966年“文革”期间,俞德渊墓葬被红卫兵小将掘开,其时俞之遗体完好无损,肌肉仍有弹性,身缠丝条,外着清代官服,被暴尸数日后火化,墓碑、石狮、石供桌等俱被砸烂。
俞德渊墓葬遗址在石嘴山众多的古墓遗存中,规模气势并无丝毫显赫之处,如同他在世为人为官一样平实清正;然惟其如此,更令人肃然起敬,纷纷油生凭吊之行。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