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郑万福

家乡区县: 石嘴山市平罗县

郑万福
郑万福(1864~1936年),男,汉族,字海峰,山西省榆次县郑家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幼年随父外出,在内蒙古鄂托克旗、包头等地谋生,曾到磴口一富商万家做厨房帮工,在商店柜台上当学徒、记账先生。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郑万福妻兄张嘉荣主持石嘴山英商仁记洋行期间,把郑万福从磴口万家叫到洋行做“司秤”,后提升他经管账目兼跑外柜。民国二年(1913年),郑万福受石嘴山新泰兴洋行聘请任外庄老板,掌管购销大权,成为兴盛一时的洋行要员。民国十二年(1923)洋行萧条,洋行在天津的总行委托郑万福和一刘姓老板为洋行代理人,负责收尾工作。据记载,当年撤销时,仅新泰兴一家在各地欠收的账款就达70~80万两银元。郑万福通过接管洋行结尾清理工作,从中获得了一大笔钱财,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郑万福有钱后致力于发展各项事业——开荒种田、办牧场:先后在鄂托克旗、布音高、太音高和铁格素等地建牧场饲养繁殖牛、羊、马、骆驼等,羊只最多时达7000~8000只。又在石嘴山河东白音陶亥一带开垦荒田,在黄河岸边修建水车,车水灌田,在大后套(杭锦后旗)开荒地25顷。当时郑家垦荒种田共有5000~6000亩,每年收获粮食4000~5000石。经营碱湖:承包经营察汗淖、纳林淖两处碱湖,建立了“大兴碱业公司”,其土碱年销量一度达到300万斤~400万斤,年收入达4万元~5万元。开办小煤窑:在经营碱湖期间,因需煤炭熬土碱,故在石嘴子以北开挖煤窑,后又在汝箕沟黑头寨和大峰沟两处各开一煤窑,产业不断发展,家境日益富裕,成为当年宁夏北部最有势力的远近闻名的地方巨绅。民国五~六年间(1916~1917年),郑万福大兴土木,在今石嘴山区政府招待所处,修建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宅院,建造砖木结构的各式房屋100多间,取名“德荣堂”。为地方兴办公益事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郑万福报请宁夏水利厅同意,拿出数千银两,在石嘴山惠农渠尾一带新修一渠,可浇地4000多亩,解决了那里200多户农民种田用水和生活用水。他还多次捐款,帮助回民修建清真寺,资助地方修建寺庙等。郑万福还热心办教育,1931年利用自家房屋筹建一所学校,开办国文、地理、历史、英语等新课程,资助石嘴山小学办学经费。郑万福还兴办过一些慈善救济事业,如放粮(放粥)、放钱等,救济灾民。
石嘴山地处水陆要冲,为宁夏北部重要门户,军政各界一些重要人物如冯玉祥、吴佩孚、门致中、吉鸿昌、孙殿英、九世班禅、马鸿逵等,在途经石嘴山时均受到郑的款待。冯玉祥“入甘援陕”期间,郑万福在石嘴山的宅第曾成为冯部后勤供应的站点之一,为部队购办粮草、蔬菜、烧柴、铺草等,给部队随行人员安排住房。后冯玉祥特任郑为“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参议”。其后门致中、吉鸿昌、马鸿逵先后任宁夏省主席期间,均委任郑为省府参议,因此当地人又称郑万福为“郑参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二月,郑万福因病逝世于石嘴山家中。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